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更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面对一些生僻字、多音字,小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犯一些尴尬的小错误。
不服输的小编,今天就要带来一些不容易读对的书名。快来看看,这些字,你都会读吗?这些书名,你都能读对吗?
1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
说到不容易读对的书名,第一名当之无愧是《论语》。为什么读此音而不读最常用的lùn呢?小编今天就给你整明白。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论者,仑之假借。”也就是说,“论”通“仑(lún)”。那么,仑是什么意思呢?“仑”繁体字写作“侖”,是个会意字。上半部分的“亼(jí)”同“集”,下半部分的“册”即简册。“仑”这个字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排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而我们都知道《论语》这本书是孔子死后,其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先师的言论编撰而成的。由此看来,《论语》一书的正确读法应该是lúnyǔ。
2
《燕国八百年》,彭华著
第二名,《燕国八百年》。相信各位读者心里一定在鄙视小编,这还拿出来讲?各位读出声来试试。《燕国八百年》,“燕”读yān,还是yàn呢?
我们先来看看“燕国”,燕国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如燕京、燕山,即指此义。饭桌上常见的燕京啤酒,大家读成yān还是yàn呢?我想读成yān的居多。“燕国”同样读yān。当表示国名、地名时,“燕”读yān;表姓氏时,也读yān。虽然燕姓在百家姓中很陌生,但它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燕国的开国君主召公姬奭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姓。
那么,我们常读的yàn呢?除了我们熟知的燕子外,还有一些美好的词语,如燕尔、燕侣,都读yàn。“燕”有时还与“宴”相通,有安乐、宴饮等义。
3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著
同样是多音字的还有这本叶嘉莹先生的《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此处的“澄”是读chéng还是dèng呢?
当我们碰到“澄沙”“澄浆泥”等词时,澄字的读音应该是dèng,它的意思是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
卢照邻的诗《歌储宫》第六云:“波澄少海,景丽前星。”这里的澄字发chéng这个读音时的意思是水静而清,而在叶嘉莹先生的《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一书中,澄字的读音当然也是chéng。
“沧海波澄”出自叶嘉莹先生在抗战时期写下的诗句:“高丘望断悲无女,沧海波澄好种桑。”叶先生通过屈原追寻理想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等到沧海变成桑田,要等到哪一年呢?我就是要在沧海之中种出桑田来……”
4
《晚晴簃诗汇》,徐世昌编闻石点校
接下来要增加难度了。这个“簃”是个什么东西呢?竹字头,是个竹制品,比如箩筐?把诗歌放进箩筐里汇总?
以下是正确答案。
“簃”音yí,指楼阁旁边的小屋,同“斋”、“室”、“轩”一样,古人多用为书房名。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也就是本书的主编,晚年寓居天津,藏书、编书的书斋叫做“晚晴簃”,取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意。
除了《晚晴簃诗汇》,这本书还有一个简单的名字《清诗汇》(早说不就完了……),它是徐世昌集其门人幕客之力,编纂的一部大型清代诗歌总集。承继了吴之振《宋诗钞》、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以来,精选精编一代诗歌作品的传统。并且保存了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诗人的资料,以诗存史。在大部分诗人的简介后,还撰写有评论性的诗话。书后附录诗人索引,极便阅读、研究利用。
5
《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于省吾著作集》,于省吾编著
除了“簃”,文人的书斋还有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誃”(yí)。
双剑誃是本书作者于省吾先生书斋的名字。于省吾先生是古文字学家,当时研究古器物和古文字必须善于鉴定真伪,否则无法引用。为此,于先生搜罗了众多商代甲骨文、商周时代的古器物,最有名的当属吴王夫差剑、少虡错金剑,有如此宝剑,于先生当然自豪地以“双剑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
6
《鹖冠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续编》,黄怀信撰
鹖hé,鸟名,也叫鹖鸡,古人常用鹖鸡尾巴毛作冠饰,所以鹖有时也指鹖冠。《鹖冠子》这一名称,一般认为与作者名有关,《汉书·艺文志》称:“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颜师古注:“以鹖鸟羽为冠。”应劭《风俗通义》称:“鹖冠子,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也就是说这位鹖冠子是个楚国爱戴鹖鸡毛的先生。
《鹖冠子》是先秦道家典籍,现存《博选》《著希》《夜行》《天则》等共19篇,内容涉及选才、星象、为政、备战等不同领域,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有重要价值。因为《鹖冠子》行文古奥、内容驳杂,因此很少有学者对其做深度整理。曲阜师范大学黄怀信先生不畏难度,重点吸收陆佃、吴世拱、张纯一、张金城等各家校注成果,对全书做了系统整理,撰成《鹖冠子校注》一书。
7
《氍毹留痕》,齐如山著
说完了鹖鸡毛,再来一个与“毛”相关的,氍毹。这又是什么呢?
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借指舞台。所以《氍毹留痕》就是一本京剧相关的书,选录了作者齐如山先生关于京剧行当、剧目、名角等相关文章四十余篇。齐如山先生是戏曲史论家、民俗学家,最早把京剧艺术纳入学术研究范围。与梅兰芳先生谊兼师友,为其创建无与伦比的京剧梅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三本书对山东、山西读者比较友好。
8
《愧郯录——唐宋史料笔记》,朗润点校
郯,音tán,山东临沂下有一郯城。那么《愧郯录》中的“愧郯”,取《左传》孔子问旧典于郯子之意,自谦有愧古人。《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昭公向郯国国君请教少皥氏为何用鸟名作官名,孔子听说后,向郯子请教——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天子的百官失职,学问就保存在四方边远的小国。这还是可以相信的。”
回到书本身,《愧郯录》,由南宋人岳珂撰,是一部记载宋代典章制度,考证前代掌故旧典的史料笔记,对于研究宋代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9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编;邓广铭、张希清校
涑,音sù,涑水,也就是作者司马光的老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天的山西夏县),因此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涑水记闻》是司马光为了写《资治通鉴后记》而作的札记,一共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书中所记大多为作者所见所闻,记载真切,所记史事注明来源。
10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著
说完位于山西西南部的夏县涑水乡,接下来视线以对角线转向山西东北部的大同云冈石窟。
昙曜(tányào)五窟是大同云冈石窟的第16窟到20窟,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这五窟由北魏沙门统昙曜于和平初年负责开凿,因此被称为昙曜五窟。阿城先生在《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用专门章节以及大量图片讲述这五窟的内容来源以及造型依据。并以此章节名命名了书名。
有关《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主页君要认真地讲一讲这本书。阿城先生在本书讲述中国文化脉络,从北极星崇拜的造型变化入手,通过造型讲述“和尊”铭文“宅兹中国”部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之后讲述汉代的造型原则——“气韵生动”。最后导读佛教经典,并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北极星崇拜是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而西来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造型横轴。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这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本期盘点就到这里,各位读者有没有遇到过刻骨铭心的难懂的书名?在评论区分享,大家一起回炉重造!
内容来源:中华书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