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新中国成立,进入龙烟铁矿的工作者称为第一代龙烟人的话,那我无疑是第二代的龙烟人。想起生于斯长于斯的矿山。仍然是像婴儿在母亲的怀里那样无比的温暖和依恋。虽然离开龙烟铁矿已有三十三载,但时间越长,思乡之情就越浓。我虽没能见证龙烟人的大迁移,但是我见证了龙烟铁矿的成长与状大,见证了第一代龙烟人从无到有,从创建到辉煌。见证了第二代龙烟人,为了父辈们的理想,为了他们的后代子孙,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随着龙烟铁矿资源的枯竭,第二代或第三代的龙烟人举家迁出了龙烟铁矿。第二代的龙烟人大部分都已退休,都回归了他们各自向往的城市,跟自己的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我相信无论走到哪里,龙烟人坚韧不拔的性格,乐观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德,敦厚善良的情怀他们都不会丢掉。这也是庞家堡的大山给于这些龙烟人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祈福,所有的龙烟人及他们的家人,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记得小时侯,火车站(靠近机修厂,火车掉头的副线)两旁,经常堆满了从东北运来的圆木。估计是现砍伐的,水份很大,可能工程要用干一些的木头,所以要在哪放上好几个月,这就给勤劳的庞家堡人找活干了。他们把钎子杆的头用火烧红,用锤子砸成扁铲状。就用这一新式“武器”扒树皮,我有个邻居大哥,学名叫不上来了,小名还记得叫“黑铁”,他特别的能干。能把整棵圆木的树皮完好无损的扒下来,还能根据圆木的粗细把树皮摞在一起,由于树皮扒的完整,又摞的整齐,拿八号铅丝一摽扛在
肩上从侧面看还以为是一棵完整的圆木那。所以他经常遭到看材料老大爷的盘问。听说井下用的圆木不能带树皮,(原因不详)可是树皮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处可不小。生火做饭,取暖,还不花钱。在庞家堡家家户户,房顶上都晾晒着成捆成捆的树皮,也算一道风景。对矿领导来说也是个两全齐美的事情即省了扒树皮的用工费用,又解决了工人家属的日常所需。在当时也算一项惠民工程。要说这活也有危险,因为木头堆的很高,又是圆木,扒树皮的人越来越多,上面的踩滑了,圆木掉下来就把下面的人砸伤了。我就亲眼见到过把腿砸断的。我父母是从大城市调到龙烟的,他们绝对不允许我们家的孩子干这活,只允许站的远远的看。
六六年七月我从北窑地小学毕业了。在六六年以前,无论是矿山子弟还是庞家堡子弟,唯一可上的是八区中学(即现在的庞家堡镇中学)。凤毛菱角的几个人能上宣化一中。大多数是学习好的,保送。
五十年代初,不仅各行各业在大生产。就连生小孩也在“大生产”,那时每家生三,四个孩子属正常,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不新鲜。可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大生产)的孩子们该上中学了,八区中学容纳不下这么多的生源,怎么办?矿领导决定创办自己的子弟中学。就这样,由北窑地,南窑地,西二区,西一区小学的毕业生,用现在的话叫连窝端,统统集中在东二区八伙房和小卖部一带的几排平房,还有几个班在九间房(后来的矿七二一大学)组成了龙烟一中(反帝铁矿一中)即抗大红中。
组成抗大红中的,还有一部分是比我高一年级的一个班,他(她)们不知是什么原因没学上,矿领导考虑都是矿山子弟,又不到上班的年龄。就把他(她)们按排在七区(二百户)那里,暂时叫二中。他(她)们这个班就是后来抗大红中独立排。其中有七二一的张秋贵。
我的班主任叫冯翠茹,好像是张家口分配到庞家堡的。微胖,白白净净的带一副近视镜很文气。那时的她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普通话讲的不太好,有齿音字。记的我们学校改名称时,由班主任通告,她很激动的大声说:同学们从今天起我校改叫抗大红冲(中)了。顿时同学们轰堂大笑。她不生气也跟着我们一起笑。
冯老师是班主任,还兼任外语老师。记的她教我们读英文字母,要求我们要跟着她大声读出来,当读到字母p时,只有男同学们跟着读,女同学们低着头,还不好意思读。现在想起来那时山里的孩子们多么封建、闭塞、无知呀。冯老师耐心的鼓励女同学们大声读出来。她说:只有大声的读出来才能判断你的发音准不准。使今后的会话更准确。
真正的文化课,上了也就二,三个月,大串联开始了。67年的十月中旬,抗大红中停课了。庞家堡的十月份,天气已经凉了,记得绒衣绒裤已经上身了。校领导主张自愿参加,我妈不同意我去串联,可那时的我多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呀。于是自作主张拿上家中仅有的13元钱和9斤粮票,包里背着棉猴,跟着老师、同学们出发了。
串联的第一站:宣化,那时庞家堡每天向外走(出庞家堡)的票车(即运送旅客的列车)就一列,几节车厢让我们占的满满的,几乎成了红卫兵专列。
同学们高兴极了,一个个像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说着,笑着,跑着,闹着,一些平时不爱说,笑的人,也一改往日的性情,大声的说着笑着。甚至和别的同学开起了玩笑。(敢情心情能改变人们的性格)一路上,老师和同学们大声唱着歌,三个小时到了宣化。
庞家堡地区算高寒地区,同学们都背着被子,孩的妈妈们怕冻着孩子们,被子絮的特别的厚,背包打的圆咕隆咚的,个子小点的同学,光看鼓鼓的大背包,找不到人。老师让排队,连人带行李站出几里地去。宣化车站的站长看到这情景对带队的老师说,我们这里已经有串联回来的人,据他们讲全国各地都有红卫兵接待站,衣,食,住,行都有按排,不用带行李。站长让车站的师傅们腾出了一间仓库,同学们把行李存在了那里。只带了洗漱用具,粮票和钱。这下轻松了许多。
第二天,老师领着我们参观了宣化一中、四中,后两天还参观了炮兵学院、人工湖(现在的人民公园)。
宣化红卫兵接待站提醒我们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专列都已人满为患,开往北京方面的更是没有车,即便有,从车窗都爬不上去。不适合你们这样的“大部队”出行。几经研究领导决定“大部队”就地解散,组成N个小分队。究竟分了几个小分队记不清了。只记的我所在的小分队是我的班主任冯老师带队。全队八个人连老师5女3男。
宣化停留四天后,我们拿到了去大同的车票,于是我们的小分队向着大同出法啦。
那时不知宣化离大同有多远,只觉得坐车的时间好长呀。从头天下午四点多上车,转天早晨六点钟才到。原来中途火车走走停停,(因为我们都在睡觉)一觉醒来大同到了。
不知是天气冷还是肚里没食,就觉得浑身打哆嗦。记的老师带我们吃的刀削面,打开背包穿上棉猴暖和多了。
在大同我们首先去了云岗石窟。云岗石窟在大同市向西约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魏,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历时64年。建成5座大窟20余座小窟。
看到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壮观的石窟,想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智慧呀,给我们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记忆最深的是云冈第五,六窟,它在云冈石窟群的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摩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大佛是那么的端庄,慈祥,细眉笑眼,栩栩如生。我虔诚的去抱佛脚,结果把两臂和双脚伸直,趴在大佛的脚上还没有大佛的一只脚长。别提抱啦。只好趴趴佛脚吧。哈哈。
最可恨的是,日本侵略者把大佛的两颗眼珠给挖走了。据讲解员说那是两颗宝石做的。那么硕大的宝石真是世界罕见的呀,是无价之宝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作者李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