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46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四号楼会议室举行,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赵声良老师作了题为《敦煌石窟隋代佛像样式——兼谈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及敦煌石窟在艺术史上的意义》的主题报告。
赵老师指出,当前中国美术史研究主要面临着研究对象的实物调查不易、图录刊布不足、近代学术意义上的美术史研究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三大困境,这些困境也正凸显了敦煌石窟在美术史研究上的重要意义。因为敦煌石窟不仅能够从资料上极大地补充古代美术资料的不足,而且对其的研究还可以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赵老师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思路:一是吸取迄今为止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以新的美术史观看待传统艺术;二是注重实地调查与文献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揭示一个时代、一个作品反映的艺术与文化内涵;三是从美术品本身所呈现的特点来分析,而不是套用某些概念。
赵老师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隋代佛像的造型风格、袈裟形式、头光、佛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与印度笈多时代佛像及中原北朝晚期至隋代的佛像作了简要的比较,最终认为从造型上看,隋代莫高窟佛像的内在精神气质更多地体现着印度笈多艺术的特色,而在袈裟、头光及佛座装饰等外在形式上,则受到了北齐以来中原造像的较多影响。这反映了敦煌隋朝艺术在吸取东、西两方面的影响,并结合本地传统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风格特点。
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讨论。
李玉珉老师就敦煌美术史研究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以及隋代佛像中的印度元素的来源等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探讨。
卢盛江老师就敦煌石窟艺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交流。
刘真伦老师就对“壶门”还是“壸门”的考证辨析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讨论。
靳希平老师就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对画家的感召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交流。
张光老师就敦煌石窟佛像、壁画的作者是否留名于史这一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交流。
田志光老师就敦煌石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对后世的不同影响与赵老师进行了讨论。
陈静老师就不同时代、地区的佛像面相之间的差异与赵老师进行了交流。
朱天飚老师就佛像面相是否因神格化而呈现相似的特征这一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探讨。
会后,赵声良老师题字“春华秋实”赠送高研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