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北朝时期天冠弥勒画像
规格:.6x40.7厘米
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弥勒菩萨,于久远劫来常修慈心三昧,对众生充满无限的慈悲。其姓氏梵文是Maitreya,译为“慈氏”,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
犍陀罗弥勒菩萨石雕像弥勒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如今正在兜率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
从巴米扬大佛的身姿中亦可想见当时弥勒大像之壮伟
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菩萨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为贤劫第五尊佛。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称为弥勒尊佛。
犍陀罗弥勒菩萨石雕像弥勒菩萨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在同一个时代。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中出家,成为一名比丘。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在大乘佛教中称他现为等觉菩萨,也有称为妙觉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
犍陀罗弥勒菩萨石雕像弥勒菩萨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支谦法师、道安法师和玄奘法师的推崇。
法相宗曼荼罗古来便有众多尊者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其中有阿难、戒贤、道安、法遇、玄奘、窥基、无著、世亲、智者等祖师大德……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也发愿追随弥勒菩萨度化众生。
弥勒佛立像
铜铸造镀金
总高53.5cm
北魏太平真君4年()
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
像双肩裹袈裟,双手屈臂,左手掌心向上伸出,右手掌面朝前,双腿分开立于四脚腿座台上的莲花座。肉髻与头发部分为漩涡状,耳垂未制成环状,非三道相。手势为曼网相。在四脚座台的各面内侧铸有蕨草纹样,正面为锯齿花纹,并刻有净瓶。
云冈石窟北魏弥勒说法像
高浮雕弥勒佛像公元年北魏
河北定州
贴金彩绘石雕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此碑由基座和背屏组成。背屏为大型舟形背光及高浮雕弥勒佛像组成。背屏正中为高浮雕贴金彩绘弥勒佛立像,主尊弥勒佛螺发高髻。面相略显清瘦,颧骨突出,杏眼长目,鼻梁高挺,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削肩含胸。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露出僧只支和结带。下身着长裙,衣纹自然流畅垂至足面,裙摆在二侧展开,有微微飘动之感。
公元年北魏弥勒三尊祭坛
镀金青铜
尺寸:59.1x38.1x19.1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该像造型精美,是现知北朝金铜佛造像中的佳品,也是定州造像的杰出代表。主尊弥勒佛发髻高隆、清俊秀美,风神飘逸,神态宁静安详,法相慈悲庄严。身着僧衹支,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安立于莲座凸台之上。背有透雕火焰纹舟形光背,光背外缘有十一尊飘逸飞扬的伎乐飞天(一尊缺失)。褒衣博带式大衣下裾两端呈锐角伸展,颇具动感。胁侍菩萨宝缯飞扬,帔帛交叉。整铺造像以主尊弥勒佛像为中心,在其二侧及前方对称地配置有二菩萨、二半跏思惟菩萨、二弟子、四供养菩萨、二立姿护法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的众多造像。
交脚弥勒菩萨石像
北魏(~)
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通高44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此尊菩萨像头戴宝冠,缯带披肩,面相方圆。上身祖露,胸前饰有璎珞,腰间系带,下着贴身长裙。菩萨呈交脚坐姿,脚掌向外,两侧有护法狮子,下为长方形足床。足床正面浅浮雕香炉及十二名胡跪供养人,足床两侧亦有五名供养人。背光及手部残缺。背光外圈为火焰纹,内圈身光之上有供养人及化佛,二胁侍菩萨立于交脚弥勒菩萨两侧,双手合十,饰圆形头光。
五世纪以后龙门石窟北魏石雕
像高61cm
美国安思远私人珍藏
这尊罕见而异常优雅的菩萨交脚思维像,表现的是正在沉思中的未来佛--弥勒菩萨。这尊几近完美的雕塑创作于六世纪上半叶。非常罕见的将交脚弥勒与思维弥勒形象融为一体,形成了这尊稀有的交脚思维弥勒菩萨像。只见弥勒菩萨头略向左倾,左手托腮,面露迷人的微笑。整尊造像衣饰简洁、姿态优雅,是北魏时期弥勒菩萨造像的精美之作。
魏解保明造弥勒佛坐像碑
尺寸:H..3cmW.37.5cmD.28.3cm
砂岩
六世纪北魏永熙二年(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来自六世纪早期的石雕弥勒佛坐像碑是佛弟子解保明一家的解氏一族所供养。碑的背后十分详细的记载了造像日期、造像人、造像目的等内容,资料十分完整,整尊造像保存基本完好,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北魏弥勒信仰研究珍品。这尊石碑弥勒呈现佛身,磨光肉髻,头光由莲瓣组成。面相清秀俊美,神态内敛祥和,且展露温和的微笑,身材颀长,带有强烈的北魏文人仕子“清雅俊秀,潇洒飘逸”的性格特征。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厚重流畅,柔软服贴。双手置脐前,半跏趺坐安住于法座之上。碑的下方浮雕有供养人及题榜,说明供养人的身份姓名。
北魏皇兴五年()刻交脚弥勒像
高约87厘米,宽55厘米
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造像以浮雕手法雕刻,正面为圆雕交脚弥勒佛,端坐在饰有飞天和供养人的双层台座上。弥勒着通肩袈裟,涡旋发髻,双耳垂肩,面相丰腴,微带笑容。造像衣纹线条为双棱状凸起,并行排列,双手向前垂叠放于胸前,体现的是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背光呈尖拱形,外缘为火焰纹,内缘为小化佛,头光刻莲瓣纹。须弥座旁边雕双卧狮。造像背面用减地平雕手法刻画佛教本生故事,其图像上下分为七层,每层再分为二至三格,除最下层的四身天人像外,总共有15幅画面,这些画面表现的都是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与正面的交脚弥勒佛造像是一致的,体现了明确而统一的图像特征。
敦煌北凉第窟弥勒像
北齐汉白玉雕刻树冠成铺弥勒菩萨七尊像
尺寸:55x46.5cm
河北临漳县邺南城西门外上柳村太平渠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这件镂雕弥勒七尊像布局严密,雕造精细,世所罕见。主尊弥勒菩萨,两侧有弟子、缘觉和菩萨等,分别站立于莲台上。
公元年北齐大理石雕刻半跏思维弥勒像
尺寸:56.5x30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未来佛弥勒菩萨和二弟子、二菩萨大理石雕像。弥勒菩萨头戴宝冠,面相圆润,右手食指触腮,做思维状,左腿自然下垂,右腿横盘呈半跏趺坐。二侧各有一弟子和一菩萨侍立左右,平台上左右各有一狮子相视横卧,底座浮雕有二供养人像。背光镂空,有四尊飞天在祥云中凌空飞舞,华丽壮观。
北齐大理石雕刻弥勒像
像高44.2cm
产地中国河北曲阳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尊中国南北朝时代流行的半跏思维菩萨雕像,主尊半跏思维菩萨安住雕像中央,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立像。思维菩萨两侧各有一棵大树,各有一条盘龙柱,这似乎象征着弥勒佛在龙华树下说法的寓意。
河北北齐时代交脚弥勒佛像
整体尺寸:86.4x50.8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这是一尊十分少见的以佛身现交脚形象的北齐时代交脚弥勒佛石雕像;弥勒佛面相圆润、神态安详、法相庄严,右手当胸结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交脚安住在法座之上,二侧有二弟子和二菩萨侍立。头光上方是七佛围坐,舟形顶上方二侧有飘曳长裙,飞舞彩带的六位飞天。下方有二力士正在托着弥勒佛的双足,二侧为卧狮,最下方是供养人浮雕像。整尊雕像制作精美,浮雕和透雕相结合,使造型的疏密虚实、生动变化、精巧入微、玲珑剔透,是我国早期佛像雕刻中的精品之作。
大理石雕刻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碑
北周(-)
颜料痕迹
尺寸:.4x47.2x12.8cm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飞鸟时代寄木造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日本国宝-年
楠木表面镀金
像高87.9cm整体总高cm
日本奈良中宫寺供奉
这是一尊闻名世界美术史的雕像;其优美的造型、俊秀的面容、优雅迷人的微笑、清纯的气质获得世界美术界的盛赞,被誉为飞鸟时代巅峰之作,其古典的微笑被称为世界三大微笑作品之一。
这尊日本奈良中宫寺供奉的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旧传名为如意轮观音,后通称为“菩萨半跏像”或“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是飞鸟时代(7世纪中)作品。此像采用“寄木造”工艺,楠木雕刻,表面镀金。发髻为双环髻,发绺披肩。双环髻似古代儿童的发式十分可爱。菩萨面庞略长,五官俊秀、双目微垂、嘴角露出浅浅的笑意,神态安详、法相庄严。上身袒露,下着大裙、衣纹厚实简洁、自然垂下、层层叠叠。左腿自然垂下,足踏小莲台。右腿横盘置左膝上,右手上举作手指触腮沉思状,左手自然垂下置横盘的右足之上,呈半跏倚坐思惟状安住于台座之上。头光中央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外围是火焰纹,有七尊化佛像安住在祥云中。
鎏金铜弥勒佛
晚隋/初唐
高32.4cm
佳士得拍品
这尊雕像所刻画的弥勒佛“是未来救世者的象征”。它的铸造象征着中国汉传佛教史上一大转逆点:当时佛学家普遍认为现世佛释迦牟尼时代即将结束,其继承者未来佛弥勒将从兜率天下世成佛,带来大千世界,世间再无苦难、疾厄。故弥勒佛在七世纪政局动荡的时代中,有着“救世主”的象征意义,未来世弥勒佛的信众因而大增。此尊弥勒佛在同期高古鎏金铜佛中体积非常硕大,用料不菲。
唐代铁芯佛较少,尤其是真人般大铁佛更是罕见。年11月27日西安市碑林区西何家村陕西省水文总站基建工地出土了一尊唐代铁芯夹纻坐佛像,高厘米。佛的面相方圆,长眉细目,高眉骨,双眉间有白毫相,鼻梁直挺,面带微笑。身着袒右肩袈裟外衣,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腰系裙带,裙带在腹前打一花结。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置于膝上。善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上,双脚下踩铜质脚掌形莲花座,下又置方形叠涩台座。脑后有一长方形榫,是为装顶光用。铜质桃形镂空顶光,外饰锯齿状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部环饰茂盛的枝叶托举着一朵盛开的莲花。
七世纪飞鸟时代
日本国宝第一号:弥勒菩萨半跏思维像
赤松木雕像高.3cm
别名:宝冠弥勒朝鲜半岛传来
京都市广灵寺灵宝殿供奉
广隆寺是一座创建于公元7世纪初的日本古老寺院,寺内收藏有众多珍贵的古佛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第一号的宝冠『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弥勒菩萨头戴宝冠、双目微垂、五官精美、鼻梁挺拔、秀唇紧抿,面露微笑,神态慈悲安详、法相高雅端庄。右手托颊,姿态典雅优美,呈半跏趺坐姿安住于法座之上。长期以来关于此像的出处颇有争议。
唐代石造浮雕弥勒三尊佛龛
全高.7cm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本品为被称作为宝庆寺石佛群的30多件浮雕佛龛中的1件,也是唐代雕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宝庆寺,是位于中国明代长安城南门一带靠近永宁门的寺院,现在仅残留有砖塔,其中收藏有与本作品为同一群的数件佛龛像。曾被安置于宝庆寺佛殿内的作品群,实际上最初是被安置于唐朝长安城大明宫南侧的光宅坊所造光宅寺七宝台之上,这一点可从包括本作品在内的数件作品中所保留的铭文中获知。
弥勒下生经变唐末五代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现藏英国博物馆
此图依据《弥勒下生经》绘制,描绘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闹浮提,于龙华树下成佛,三次说法,以及弥勒世界诸种乐事等情节。画面以弥勒三会为中心,构成以弥勒说法为中心的众菩萨围绕的说法会情节。特别是说法会的剃度场面,表现翅末城镶怯王、王妃,大子、大臣、炼女等剃度出家。构图严谨,描绘细腻,绘画精致,有唐风余韵。
龙华会弥勒说法图
材质:绢、丝
工艺:刺绣
年代:8世纪
幅面:纵.0cm横58.0cm
现藏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本刺绣大作由于收藏于京都劝修寺,因而以“劝修寺绣帐”之名而为人所知。构图的中心为身着红袈裟,端坐于宝树、宝盖下之狮子座上的弥勒佛。佛的周围聚有菩萨、圣弟子、以及俗众,在云上有奏乐的天人与骑乘飞鸟的神仙。这应该是表现弥勒佛降世人间于龙华会上说法的场景,由本作我们可窥见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庄严净土。
高.0㎝(本尊弥勒佛)
朝鲜新罗时代(公元年~年)
这组佛像是年庆州南山章昌沟一个石室中搬运出来,其中本尊的姿势非常奇特,这种倚着椅子而坐的佛像在三国时代是唯一的。中国6-7世纪佛像中也有这种姿势的,但大部分是弥勒佛,所以依据《三国遗事》中的记录和中国的例子推断,本尊佛也是弥勒佛。左右的菩萨是正常身材四分之一的小的身躯站着的形象,手持莲花。头上戴着有三朵莲花的装饰宝冠,跟身体比起来很大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微笑。尽管用了坚硬的花岗岩材质,但是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是新罗石佛中的代表作品。
唐代善业泥塑弥勒倚坐像
尺寸:14x10.5cm厚1.5-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善业泥以黑陶制成,尖拱龛形,厚度由上至下逐渐加厚。弥勒佛高肉髻,修眉细目,大耳下垂,着袒右袈裟,倚坐于带梯形椅背的束腰方座上,双手持禅定印,足踏覆莲座。左右胁侍菩萨头戴三叶冠,佩项饰,双手合十于胸前,披帛绕肩后下垂呈“S”形,下着裙贴体,立于莲花座上。弥勒佛头部上方为华盖,华盖两侧垂下花蔓枝叶。佛、菩萨皆带头光。善业泥背面有界栏,印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12字阳文,竖3列,列4字。
初唐莫高窟窟彩云弥勒说法图西壁龛顶
彩云环绕中弥勒佛善跏趺坐说法,众菩萨恭敬虔诚地聆听说法。这些菩萨,宝冠黑发素面,面容相似而姿态各异,温柔慈和。背后是菩提树和碧绿的芭蕉,颇有南方园林情调,安宁静谧。
弥勒曼荼罗
绢本设色
镰仓时代(13世纪)
日本醍醐寺藏
本图为以增益、息灾为目的的密教修法“弥勒法”的本尊画像,所依经典为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瑜伽念诵法》。画面中央的白色大圆形被三钴杵和宝塔分隔成井字形,其间各有小圆形安置诸尊像。中央为弥勒菩萨,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持上载宝塔的莲花,右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弥勒上下左右为金刚、法、宝、事业波罗蜜多菩萨,其间四隅为花、灯、香、烧香波罗蜜多菩萨。主尊下方左侧三角形中为不动明王,右侧半月形中为降三世明王。两明王间设香炉。画面最上方设伞盖,伞下两边各有三身菩萨形的须陀会天驾云飞翔。本图采用圆形、半月、三角形的几何构图,与《尊胜曼荼罗》相似。
诸菩萨像的轮廓及双眸以朱线描绘,脸型较长,这些表现颇具特色。菩萨身体及服饰施以柔美的晕染,宝冠、璎珞等装饰用金箔表现。本图为年代久远且稀少的弥勒曼荼罗,从画面风格来看为镰仓前期作品。
日本国宝
四明知礼大师倡印:弥勒菩萨图
北宋雍熙元年(年)纸本版画
高文进绘僧知礼(四明知礼大师)出资雕版刊印
尺寸:28.4×54.4cm
日本京都清涼寺珍藏
此画是昭和年修复清涼寺藏北宋刻釋迦牟尼佛立像時于木像內发现,現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据传系日本僧人奝然从我国携归,藏在佛脏内。画面中央为弥勒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刻有榜题:“甲申岁十月丁丑朔十五日辛卯雕印,普施永充供养。”右刻为:“云离兜率,月满娑婆,稽首拜手,惟阿逸多。沙门仲休讚。”左上角有:“越州僧知礼雕”。越州僧知礼即为著名的四明知礼大师。有研究者将知礼雕解读为知礼大师亲自操刀雕版,这应该是不准确的,知礼大师是佛学家,不太可能做雕工的工作,应该是其出资请人雕刻印制,广为流通。这在古今佛教界都是一致的做法。
右上角为:“待诏高文进画”。阿逸多即弥勒。高文进为北宋初年画院著名画家,甲申年为北宋太宗雍熙元年。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铺《弥勒佛说法图》,这幅壁画长11.11米,高5.22米,画做于元代,来自山西省稷山县的兴化寺。壁画宏幅巨制,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是唐代以后中国古代寺庙壁画最好的作品之一。
《弥勒佛说法图》是对称式构图,画面正中画弥勒佛及圣众,为一佛四菩萨二弟子,两旁附有剃度图。主尊弥勒佛跏趺坐于宝座上,身后有头光和背光,脚踏莲花,座前有鲜花供养。弥勒威严端坐,右手扬掌作施无畏印,左手则手掌向外置于膝上。弥勒两侧为侍立的供养菩萨和半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肋侍菩萨。供养菩萨二身同站于莲花上,胁侍菩萨一位一手持佛经,一手徐徐舒解襻带;另一位右手作辩证印契。弥勒佛的二位弟子,站在主尊左后侧擎拳的是摩诃迦叶,站在右后侧的是阿难陀。上方还有云气缭绕,有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二身,皆展翅合掌礼拜,姿势各异其趣。
鎏金铜弥勒佛立像
尺寸:高.8cm
明代洪武年间造
来源:纽约苏富比拍卖
鎏金弥勒立像,庄严硕大,其铸造芯材经年代测试确认为元末至洪武时期,乱世遗珍,实属不易。造像为印度优填王朝为乌仗那式风格,传承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殊胜非凡。元末明初,时局纷乱,留存史料鲜少,多数造像已毁佚,据当时各宗教派推论,可见弥勒佛信仰曾盛极一时,而如此巨硕之造像应运而生。弥勒佛身居净土兜率天,未来将下生人间教化众生。
雍和宫的正殿,有一尊高大的弥勒菩萨像。佛像地上部分有十八米高,雄姿威武,庄严神圣,是清朝乾隆年间雕成的。弥勒大佛的主体部分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来的,手臂及垂下的衣纹飘带,则是由其它木料辅助而成。这根完整的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则是地面部分的18米。佛像精雕细琢,蔚为壮观。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