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起来不愿再做太行山的难民固若金汤的家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0/26

山西是一个东西窄而南北长的省份,历史上分成复杂多样的文化区域,最北面的大同靠近内蒙古,曾经作为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国都,以云冈石窟而世界闻名,而太行古堡所处的晋城则在山西的最南面靠近河南,这里的习俗和历史,包括太行古堡的修建原因,都与中原地区有着更密切的关联。

在山西省南部,沁河流域散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座各种样式的城堡,有的靠山而建如峭壁,有的被河流环绕如磐石,小的被称为像碗一样大却把守交通要道,大的容纳成百上千的居民宛若一座市镇。这片地带如今被统称为太行古堡群,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被保护开发。

太行古堡的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同步进行,当地人正在修缮保养建筑部件。

太行古堡铜墙铁壁后面是繁荣的贸易商路和兴盛的手工业,地方豪强望族乱世自保的奋斗史又与传统儒家耕读文化息息相关,强悍与儒雅成为这片地带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湘峪古堡

自保防御下的奇思妙想

湘峪古堡是一座堡中村,元末明初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聚集为村,或许是继承了祖辈对战争的恐慌记忆,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再次动荡,湘峪本地的望族孙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们不想再逃难,而是要修建一座城堡,保卫自己的家园。

古堡在明朝天启三年开始修建,到了崇祯七年竣工。孙家四兄弟中除了最小的儿子孙立相留在家乡照顾父母之外,其他三人都在朝中做官,其中最有名的是老三孙鼎相,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并曾历任工部、兵部、兵部和吏部要员,这位“四部首司”就是湘峪古堡最主要的主持修建者,他在负责军事的“兵部”和负责工程的“工部”的工作经验带给这座城堡很多精妙实用的技术细节。

湘峪古堡很多建筑墙壁上能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口号标语。

湘峪城堡为了保护村子而建设,以军事防御作为首要目的,所以不同于其他古堡村以官商民居为主的形制,审美装饰是次要的,实用才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站在城墙上俯瞰整个村子,会发现街道蜿蜒曲折,并不是很整齐的规划,一方面,当时人出于风水考量会特意改变一些建筑的朝向和位置,另一方面,凌乱的街道可以阻碍敌军进城,防止敌军轻易辨别出方向和路线,为居民逃跑争取时间。

进入城堡内最重要参观的就是城墙和藏兵洞,也是这座城堡中最考究的建筑技术。因为城堡的规模不大,常住人口有限,但入侵者往往人多势众,所以必须隐藏实力,不能让敌人看出己方的人数和调动方向。

藏兵洞在设计的时候非常注重隐蔽性,分成内外两层,外层空间是串珠式的一个个小房间,开口小而内在宽阔,兵士疲劳或疗伤时可以躺下,从城墙外面透过拱形窗子的射击口根本看不到里面的状况,其中一个精妙的细节就是所有的照明火把都在墙体后面,为的是不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的火光。内层是一条走廊,便于士兵隐蔽调派,每隔一段就有门闸用于防御,通道内还安装有钟,可以敲击向塔楼上的军官传递信息。

从城墙下来前往孙鼎相府邸,会发现从城门延伸到居住区的石板路是用磨盘和碾子铺成的,当地人说古代这里有虎患,碾为青龙磨为白虎,用磨盘和碾子铺路是为了引导老虎走到居住区为止不能再进入伤害人类。

人们走在路上会注意到,两条路交汇拐弯处上方是直角,下方却是抹成圆滑的,这是方便马车转弯,而且行人相遇有富裕空间不容易碰撞。

湘峪古堡中式建筑特色的琉璃瓦屋顶和脊兽装饰。

湘峪城内最高的建筑是孙鼎相的府邸三都堂,同时也作为居民避难所和瞭望指挥中心。这种高大的碉楼建筑在太行古堡群中经常能见到,建筑学上一直有疑问为何中国古代缺少高大建筑,除了中式建筑大量使用木材导致高度有限之外,更多的是文化上中式建筑喜欢人行走中的细腻层叠体验,而不追求单纯的高大。

因为城堡本身的防御优先特质,文化上的考量不太重要,所以堡中遍布高大的石制高楼。这些高楼也分成不同类型,有的古堡中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小高楼,分散防御,有的古堡则是由当地望族建起特别坚固的大型高楼,可以容纳成百上千人。

窦庄

夫人城里的传奇防守

说到太行古堡的整体防御思路,窦庄曾因防御系统先进而三次成功抵抗农民军大规模进攻。窦庄虽然名字中与窦姓有关,但主持修建城堡的却不是窦家人,而是万历皇帝时期的兵部尚书张五典。

张五典年轻时生活贫寒,靠给窦氏家族守墓为生,后来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最终当上兵部尚书。他任职期间目睹了河南、山东的民变起义,深感天下将要大乱,于是在故乡修建城堡保护家园。

窦庄古堡被当地人称为小北京,因为这座城和北京老城的布局是同样四扇大门九扇小门的“四九城”格局。如今窦庄的九座城门只剩下了四座,但“天恩世锡”的高大牌坊和“尚书府”、“进士第”依然存在,显示着当年的气派。窦庄古堡三次成功抵御陕西农民起义军,成为周边村落效仿的典范,以此在沁河沿岸修建起密集的古堡地带。

左图:窦庄古堡中很多建筑细节都是保存几百年的原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风貌。

右图:窦庄古堡民居建筑密集紧凑,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并进行村子整体防御。

在窦庄古堡中有一个关于夫人城的故事,也就是窦庄城堡的建立者张五典的儿媳妇霍夫人,张五典去世后,他的儿子张铨在外做官,所以城堡建设由霍夫人完成。一次流寇大规模入侵,当时张铨已经在辽东殉国,家族其他成员大多在外做官,城中老幼准备弃城逃跑,但霍夫人坚持留下来带领众人抵抗,最终城堡坚守成功,因此被称为夫人城,皇帝御笔钦赐“燕桂传芳”。

虽然霍夫人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的确能力出众,但夫人城的故事大抵只是当时人们以女子形象作为激励的象征而已,同时又具有传奇色彩,就被保留下来。

守城成功客观上是两方面原因,窦庄古堡中有大量曾经在军队中任职退伍还乡的官员,流寇虽然人数众多但归根结底只是普通老百姓,多数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古代攻城是很难的,城中诸多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组织起民众,使得临危不乱。

另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城中有大量的火器,明朝时期从西洋获得了先进的热兵器技术并进行本土研发,当时窦庄古堡内有完备的兵工厂,从单兵武器三眼铳到仿制的西班牙大炮佛郎机,数量众多,所以是职业军人的指挥得当加上防御工事与火炮的配合才能守城成功。

为什么这座城里会生产出如此数量的火器?我们一边探索这个问题,一边前往下一座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地方——砥洎城。

每一个来到砥洎城的人都会意识到“铜墙铁壁”不仅仅是个形容词,而可以是字面意思。

砥洎城外城墙是普通的青砖,但是走进城里,会发现内城墙密密麻麻的孔洞如同蜂窝一样,走到近处细看,那些孔洞中是金属冶炼的痕迹,砥洎城的城墙正是用冶铁的坩埚修成的。

晋城地区在明代就进行大规模的煤矿与铁矿开发,矿产开发刺激了本地手工业的发展。在没有现代工业的时代,交通运输和农产品加工都离不开手工业产品,贸易商路把这里的手工业产品带到各地,让晋城地区富甲一方,可以说整个太行古堡地带能够有财力和技术完成大规模建设,矿藏丰富与手工业发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古代炼铁将铁矿石在坩埚中融化冶炼,这种坩埚是一次性的,工匠们将炼铁之后的铁渣混合石灰发酵,与废弃的坩埚一起修筑城墙,混凝土与金属的结合让城墙坚固无比,从内部看连绵的城墙如蜂窝状,非常壮观,这种铜墙铁壁使得砥洎城从建成之后从未被攻克过。

汤帝庙

舞楼戏台前的兽医灵坛

在中国古代,商业与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是民间信仰复杂的地方,因为商人跑船走车风险很高,很期待得到神灵佑护,商路交通让各地的地方信仰交流互动,同时手工业中有繁多的祖师爷,也就是不同的保护神。

润城镇上伏村在明清时期是一个极其繁荣的贸易商路站点,这里形成了三里长的商业街,在村子的一角有一座汤帝庙,当地人称为大庙。汤帝庙中供奉的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帝,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传说汤帝曾经在晋城地区求雨,上天要求他用人来献祭,汤帝说如果要献祭就用他自己来献吧,这感动了上天,于是下雨了。当地人供奉汤帝一方面祈求风调雨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当下的君主能够像汤帝一样爱惜民众。

在汤帝庙内供奉着各种繁杂的民间神灵,本该在道教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三清”被安置在了偏殿,而“三清”中的太上老君又被单独设置在一个房间内,这是因为本地冶炼工业发达,太上老君擅长炼丹,成为冶炼行业的保护神。有了和下雨有关的神就会有和治水有关的神,所以在汤帝庙中供奉着主管治水的二郎神,在一些民间传说中认为二郎神是李冰的儿子,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因此成为治水的象征。

在汤帝庙中还可以看到一个晋城本地特殊的兽医神常顺,他是北宋时期的人,非常擅于医治战马,对于常年与北方民族战斗的宋军来说战马极其重要,常顺因此被皇帝封为广禅侯,当地人说他是历史上授官最高的兽医。

在汤帝庙中,正对着主神殿的是戏台,也称为舞楼。这些戏台木制榫卯结构的屋顶工艺精湛,而且通常修得比较高,人们在地面需要仰头去看,但是站在神像的位置就是正好水平视角,因为过去这些戏都是演给神看的,为了让神开心赐福给民众,表演与祭祀在这个特殊空间中形成了民间信仰的表现方式,也是民间公共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庙里的戏台之外,很多古堡村子里也有街坊中的戏台,这种戏台也是村民集会发布消息的地方,以前这里最著名的地方戏曲是上党梆子,后来逐渐也开始有各地新的戏曲进入。

大箕小寨天主堂壁画,作为教会象征的磐石彼得,而且教堂本身修建在一块大石头上。

碗子城

四通八达的商贾之路

在太行古堡群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最南边,山西与河南的交界处,这里有古堡群中最小的一座城堡,被形容为只有碗一样大,因此被称为碗子城。

这座依山崖而建的城堡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碗子城南、北的门楣上方有“北达京师”、“南通伊洛”的石刻,在地面的石条上甚至还保留着马蹄踩踏出来的印记。

穿过碗子城的小路因为蜿蜒曲折又狭窄如同羊肠而被称为“羊肠坂道”,走出碗子城南门,山崖上刻有“古羊肠坂”四个字,相传是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所写,顺着这条羊肠坂道南下就可以到达河南沁阳。

清朝时期通过这条太行山中狭窄的通道,山西本地的手工业铁器向南运送,南方的茶叶向北运到草原,晋商在这个东西南北交汇的地区做着连接各省的生意。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开通之前,晋商掌握着经恰克图来往中俄之间的贸易通道,他们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商人。

太行古堡群中很多村子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痕迹,包括老式磨盘碾子。

结束了太行古堡之旅,最让人动容的一点又要回到城堡的建筑目的上,为了实现整体防御的目的,太行古堡很多村子都有一种联防设计,就是把家家户户连接起来便于快速逃跑,防止人们跑到街道上被敌人撞见。

进入城内,会发现从一户人家可以不通过街道就进入另一家,这样一家家走下去,整个城就被连在了一起,当地人说这个叫“下雨不湿鞋,出门不过街,一门通百户,百门窜遍村”。

太行古堡群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介乎于国与家之间的产物,不同于其他地区民间防卫只用于保护自己家的高墙大院,也不同于国家为了保卫边境修建的卫所屯堡,太行古堡秉持着山西人安土重迁的家国情怀,以退休官员地方、乡绅为主持者,将本地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老兵组织起来,地方自治,民间互保。

撰文马特

摄影孟繁瑞

编辑刘帅

排版白思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