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听君一席话,可以跟人神侃10分钟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0/24

现如今,除了影视剧资源,自制综艺也是各大视频网站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一环。

虽看起来到处都是明星、真人秀等综艺形式,但是三大视频网站的侧重点还是各有不同。

比如,腾讯视频主打偶像养成(《创造》《明日之子》),爱奇艺主打热血潮流(《热血街舞团》《中国有嘻哈》),优酷做得最出色的就是文化综艺(《晓说》《圆桌派》)。

最近又出现一档高分文化节目——《博物奇妙夜》。

但这次不是出自优酷之手,而是爱奇艺。

惹得一些看客瞬间对爱奇艺刮目相看。

主讲人是国内知名的古董收藏鉴定家马未都,人称马爷。

看过《圆桌派》的人都领略过马爷舌灿莲花的功力,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窦文涛请不到嘉宾的时候都是拉他来撑场。

到了《博物奇妙夜》,圆桌换成了方桌,话题变成了马未都的专长——文物。

它的制作初衷十分主旋律——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世界级知名博物馆。

一共12集,分为四站:

位于汉唐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坐落于北魏最繁荣时期的丝路起点大同的云冈石窟;

新时代一带一路起点北京的故宫清明上河图3.0特展;

最后回到由马未都创立的观复博物馆,它也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私人博物馆。

这两年,在故宫博物院和央视的努力下,中国文博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还有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重新焕发生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尝到文物当中的乐趣。

比如那些蠢萌的文物造型:

康熙雍正批过的蜜汁奏折:

雍正回臣子请安贴:朕躬甚安,又胖些了

雍正乾隆爷俩审美的迥异画风......

只要你去感受的话,那些看似被尘封的古老历史,其实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就像马未都回答博物馆该怎么逛的时候,他强调了一句:

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往前搁。

走进博物馆,就是走进了千年前的时光。

感受文物,用心对话,而不是隔着手机和照相机的距离。

节目阵容一般三至四人,马爷是主讲,其他嘉宾负责时不时露一手。

夜晚,节目就在石窟内或者博物馆中录制,享受真正浸入式的文物体验。

陈丹青曾说,想在《局部》第三季带观众出去看看世界各地的壁画。

想不到这心愿被马未都抢了先。

节目第一集在云冈石窟的音乐窟开讲。

一眼望去,辉煌灿烂:

十四身天宫伎乐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bili)、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古乐器。

个个神态优雅,仙气飘飘。

观此状,马爷脱口而出节目里的第一个金句:

-西方人要飞起来,一定要有个东西,装翅膀、骑笤帚、骑飞马或者踩飞毯......

中国人不是,一拧巴就飞了,他不管那套。

说的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知识,但这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揪出来,猛然一下就让人感受到了中西方想象方式的差异。

古人的随性洒脱,都有了一丝可爱的味道。

既是音乐窟,请来的嘉宾自然是跟音乐相关。

被誉为“国乐四大天王”之一的方锦龙,一出手直接震慑全场。

从九千年前的龠(yue),八千年前的骨笛,七千年前的埙,乃至一片树叶、自己的脸皮,都可以成为乐器。

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弦弹奏竹木吹奏人声)

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是十八般武艺样样卖弄一点皮毛,他自己改良的五弦琵琶玩到已臻化境。

只见他挑拢抹捻拍,或急或徐,或柔或厉。

五弦之间弹出了古琴、三弦儿、印度西塔尔、印度鼓、西班牙响板、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等8种乐器的风格。

向来目光如炬、自带傲气的马爷,看得笑容逐渐强烈:

“看你秀”,“有点儿意思”,“服”!

马爷才艺赶不上,但是宝贝多呀。

于是拿出一枚唐代的佛铃,只稍一晃动,便清声灌耳、余音绕梁。

最后唐代佛铃和八千八百年的骨笛合作,加上阿兰空灵的女生吟唱,让人瞬间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第一集随之结束,但是观众的魂仿佛仍陷在千年前的丝竹之音中,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云冈站还有一个嘉宾,演员王劲松。

他是《大明王朝》里的杨金水,《琅琊榜》里的言候。

长期在历史剧、古装剧里浸淫的黄金配角,看起来与一档文物节目的气质还是很搭的。

但是在拼知识和内涵的文史节目里,温润如玉的王劲松竟然沦为了一个端茶倒水的“花瓶”。(阿兰除了唱歌几乎没说话)

王老师精英范儿还是重了点

好在后面的节目里,节目组没有浪费王老师的优秀台词功底。

在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大的昙曜五窟前,先有青年舞蹈家唐诗逸即兴表演飞天舞:

后有王劲松朗诵《归去来兮辞》:

月笼轻纱,茶香袅袅。

佛陀法相庄严,古玩温润典雅。

在这样的静谧祥和中以文会友,仿佛拾回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

才艺展示是点缀,硬菜还是马爷一肚子的文史干货。

关键干货不干瘪,还非常有意思。

比如古代人为什么要跪着坐?那是因为当时裤子没裆:

唐代艺伎为何要把脸涂得那么白?古代没灯,不涂白哪看得见啊!

点面靥这这一化妆潮流从何而来?那是后宫妃子来月事向皇上请假的讯号。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站,主题自然绕不过长安和大唐,嘉宾请来了《甄嬛传》中的孙茜和张晓龙。

张晓龙在饰演温太医成名之前,还是著名的影视剧礼仪指导。

徐克的《通天帝国》也曾请他教过礼仪。

张晓龙在剧组的时候,坦言一下子就被武则天形状各异的眉毛给吸引住。

这还真不是徐克猎奇,对照唐朝的仕女图就发现这些夸张的眉型是真实存在的。

不仅是眉毛,抹铅粉、扑腮红、点口脂的方式放到现在,再漂亮的人都不敢轻易尝试。

唐代妆容与今日最大的不同,马爷总结为:

我们意在美化长相,人家意在突出造型。

今时今日看来不可思议的以肥为美、浓妆艳抹的唐代审美潮流,都是大唐盛世里健康、自信的心态写照。

审美审美,而关于“美”的定义,可能古人比如今被广告规训的我们还要大胆开放得多。

好的文史节目,一在于专业涵养自然散发出来的魅力,二在于观者要和历史产生连接。

历史不该成为庄严肃穆的标本,只存放在冰冷的展柜中供人观赏赞叹。

古人不是干尸,而是曾经与我们在同一片天地下生活过的人。

所以,一个好的解读者,能用生动的语言对历史进行祛魅。

只有历史变得亲近了,我们才会真的爱上她。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