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游中国“佛教四大石窟”是我心中的愿望之一,可是要想逐一实现还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们并不在一块儿,一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一处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一处是甘肃天水麦积山,再就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只能是选择慢慢来,一处一处地去看一看。这次来机会来大同,自然要去云冈一游。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因武周山最高处称为云冈,因此人们称此处的石窟为云冈石窟。从大同乘车出发很快就到了云冈,可我抬头看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什么高大的山岭,哪里是云冈呢?后来才知道,所谓云冈并不是什么特别高大的山岭,只是一段长约几公里,高约几十米的山冈,人们在此山冈的断崖上兴建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崖壁上的飞天造像进入石窟的正门,穿过几处小院落便来到了石窟面前。我们在售票处请了一位讲解员,是一位历史系的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不温不火,看得出对旅游研究得不深,但对历史事件却如数家珍,相当熟悉。
提起云冈石窟应该感谢历史上的俩位人物,一位是云冈石窟的创始人,北魏时期的僧人昙曜,另一位是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
众所周知,历史上北魏初期是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各方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开疆扩土的皇帝,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将自己的国土扩大了许多。但那也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年代,外有国家间的战争,内有农民起义。有一年卢水胡人盖吴造反,起兵十万,占据了陕西黄陵、长安一带。
石窟外景太武帝拓跋焘带兵平乱,攻入长安,在长安寺中发现了藏有大量的兵器、酿酒器具、财宝等等,很是愤怒,认为寺院勾结敌军选择造反。原本就笃信道教的拓跋焘遂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灭佛,拆毁寺院,烧掉经书,严惩僧人。从而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佛教遭遇了灭顶之灾,以致后来记入佛教的传记历史,称之为“难”。
在中国的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法难”,就是北魏时期的太武帝、北周时期的周武帝、唐武帝、后周时期的周世宗。这四个人都曾经大力打击过佛教势力。但第一位“灭佛”的就是北魏时期的太武帝。
石窟内景的佛像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心存疑问。既然北魏太武帝反对佛教,为什么北魏时期还会造出如此规模宏大的佛像石窟群呢?这就不会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昙曜。
昙曜原来是凉州人(今天的甘肃武威人),那个时期甘肃一带的人接触的佛教文化要比中原地区多些。太武帝下令拆毁寺院时,昙曜正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遇。为保活命,太子劝他还俗。但他不肯,隐入深山,继续修行。
云冈大佛后来太子不幸早亡,孙拓跋浚继承了皇位,成为北魏的文成帝。文成帝纠正了爷爷“灭佛”的错误做法,开始恢复一些寺院,并聘请了昙曜主持佛教界工作。
昙曜从“武帝灭佛”的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为要想使佛教“长治久安”,必须要使佛教与皇家建立紧密的联系,要使寺院能够独立经济,自己养活自己。于是他选择了北魏时期历代皇帝都向其祈福的神山——武周山的山崖,做为修造石窟的地点。并提出了“佛即是帝,帝即是佛“的观点,将北魏历代帝王的尊容与佛像的巧妙地结合起来,造出的佛像既高大威猛,有帝王形象,又有佛祖的形型,迎合了皇权神授的思想,从而也避免了毁佛事件的再次发生。
昙曜大师雕像同时他还提出了设置“僧只户”和“佛图户”的想法,就是将战事中掠来的人口和重型囚犯交给寺院,从事寺院的种田和劳役。这些都得到了拓跋浚的大力支持。
我没有做过调查研究,也许中国历史上寺院拥有田产和劳役大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吧。
当我漫步在云冈石窟时我发现,石窟的开凿充分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建造者首先选择了这里比较坚硬的砂岩山体做为造像的岩体,在半山腰开凿出一个天窗,先向内掘进一段通道,之后再在内部开始雕塑佛像。待佛像头部雕好后,再向下部修凿身躯,最终修凿完毕。从远处通过人工开凿的天窗,就可以看到佛像头部的尊容,而在近处又可以通过佛像脚下的石门仰视佛像全貌的目的。
崖壁上的佛像整座山体如同一座屋檐,既能为佛像遮风挡雨,又能在房屋的四壁雕许多佛像,有的相邻两窟之间的墙壁厚度仅有2厘米,墙壁两侧均雕有许多佛像,这种雕凿工艺要求相当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将墙壁凿穿,使隔壁的佛像受到损坏,其工艺水平实在令人惊叹。
整座石窟从东向西进行了排序与编号,工程共分为三期。以昙曜当年最早建造的佛像为主体,16至20号为第一期,为昙曜所建,共5窟。16号以东大部分为二期。20号以西为第三期,大部分是拓跋氏迁都洛阳之后,民间的造像。
昙曜所建的5窟中,每窟有一尊高大的佛像,代表着北魏时期的5位帝王。16号窟中的佛像代表着兴盛佛教的文成帝,看上去年轻英俊,可惜26岁早亡。17号窟代表着景穆帝。18号窟代表着灭佛的太武帝。19号窟代表的是明元帝。20号窟代表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云冈最著名的大佛造像北魏时期的宏大造像本已经随着历史的烟云湮没在了荒草里。年从日本来了一位建筑学家到中国来游历,他就是伊东忠太。伊东忠太在大同武州山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佛像石窟。并撰写了两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全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