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短的纪要第六期面壁忏悔四川地区礼忏性质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17

年4月1日晚7时30分,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亮副教授主讲的《面壁忏悔——四川地区礼忏性质造像初探》讲座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此次活动由贺越洋主持,赵丹、王庆卫、魏晴晴发言,马若昕、肖容艳、郭一丹、朱凌玮、梁煜塬、曹东玉、杨玮燕旁听。

主持人简单回顾此前几次读书会与本期主题的联系,并介绍主讲人。

本次讲座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川渝石窟造像概况。川渝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晚期,盛唐以后的造像占比极高,四川石窟寺现存处,重庆现存处,作为全国保存石窟数量最多的地区,是研究晚期石窟的重要实物资料。川渝地区的造像可以分为北魏晚期、隋到初唐、盛唐、中晚唐到五代宋初、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明清六期,发展序列完整,分布广泛。

第二部分为川渝地区石窟造像序列。张亮以皇泽寺、广元剑阁下寺、广元千佛崖等造像点为例,对造像序列进行讲解,说明各期的龛窟形制、造像的显著特征。

第三部分为川渝石窟中的多佛造像。多佛即多身组合佛像的统称,包括七佛、二十五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千佛等组合,其特定数量在佛典里有明确记载。川渝石窟中的多佛造像数量颇多,自初唐开始开凿,盛唐以后创造更为频繁,其性质尚未得到研究。张亮结合实地调查,以丹棱石佛湾、夹江千佛岩等造像点所见多佛造像为例,认为川渝石窟中的多佛多单独出现,也有部分以组合形式呈现,与弥勒的组合是较有特色的表达形式。

第四部分为佛教礼忏文献中的多佛组合。礼忏是佛教规定的基本修行方式之一,要求信徒唱念佛名,同时观看佛像、诚心忏悔。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礼忏系统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多佛系统。北朝至隋唐时期影响较大的多佛礼忏文献包括:一是刘宋时期的《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二是隋代成书的《七阶佛名经》,三是北朝晚期至隋代成书的灵裕《略礼佛忏悔文》。考古材料反映的多佛组合自北魏开始出现,云冈石窟、浙江新昌剡溪石城山龛像、响堂山北齐南洞等均保存有实物资料。

第五部分为川渝石窟多佛造像反映的北朝礼忏系统。川渝地区的多佛造像与弥勒信仰有密切联系,多佛与弥勒往往一同出现,与灵裕信仰体系较为接近,是北朝晚期灵裕整合北方忏法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忏法也影响到隋唐,也是反映唐代北方礼忏活动的重要实物遗存。川渝地区多佛造像的源头是灵裕整合后的北方礼忏系统,是其图像的再现。弥勒信仰的加入则与末法思想有关,佛教徒的末法思想在隋朝之前的两次灭佛行动后愈发剧烈,极其渴望弥勒尽早下生成佛、形成净土,彻底消除对末法降临的焦虑,是北朝晚期到唐代末法思想的集中体现。此前学界对于忏法的研究偏重南朝经典,多从文献角度切入,目前考古材料反映的北朝忏法比文献记载更为复杂,在文献资料研究尚不深入的情况下应当更加重视实物资料的价值。

张亮发言完毕后,参会的各位老师进行讨论。

主持人补充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北魏千佛造像碑资料,关中地区北朝时期的造像风格、题材与四川地区所见材料有相似之处,其流行时间则早于四川地区,多佛题材的传播路径可能是下一阶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