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就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云冈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上的重要价值,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指明了方向。
恰好此前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历时数年,出版了20卷本的《云冈石窟全集》,积累了丰富、系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借此之便,我们联合云冈石窟研究院、青岛出版集团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院校、图书馆和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本次线上展览,让广大读者一览云冈石窟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
穿越千年的凝眸
云冈石窟艺术线上展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云冈石窟是东西方宗教和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是了解公元5世纪文化发展及其宗教思想的真实、直接的明证,也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非常震撼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石窟中雕刻的佛、菩萨、护法、供养等各类人物及其组合形式;龙、鸟、莲花、忍冬等各类动植物装饰图案;洞窟形制、龛式、壁面布局等建筑形式,均体现了佛教及其艺术发展中最辉煌时代的本质,是今天人们回顾历史、欣赏艺术的最佳选择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尽管地处偏僻、道路难行,还是有不少国内外探险求知者不畏长途跋涉来到云冈参观访问,进行了或零星或系统的调查记录。其中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年来云冈考察后发表了云冈石窟旅行记,成为近代以来最早将云冈介绍给世界的学者。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批批国内外考古、建筑、美术等各类专家或普通民众来到云冈石窟,进行不同程度的参观游览和记录调查。今天,云冈石窟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其具有的社会价值,亦为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所珍重。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石窟保护专家共同编撰的《国际文化遗址管理》一书认为云冈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具有不容质疑的美学价值。(在洞窟中)可直接,明了地感受到激动人心的伟大艺术,它们熟练、巧妙地展示了一种综合性的、充满自信的文化;——对一个特定群体,并且总的来说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或精神价值,其中部分价值是指观众从中得到的欣赏及鼓励;——具有历史价值。它们展示并提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见证,或文化历史内的一个重要阶段或时期。它们是该文化时期某一特定个人或群体的作品,这些人对这一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它们帮助今日之人们了解其祖先的生活及思想;——对考古、历史,或其他科学调查者而言具有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从别处无法获得来源;——由于(云冈)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因而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文化成就。由于云冈石窟涉及洞窟和造像数量巨大,无法再此一一呈现,本展览仅从《云冈石窟全集》中挑选了部分代表作品,供诸位读者一窥其豹。第1窟
第1窟中心塔柱西南侧上层龛像
塔柱上下层均有出檐。下檐为仿一斗三升人字拱(雕刻为兽形和天人形)支撑的瓦垄屋顶,瓦垄下檐为半圆形檐椽。上檐为方形宝盖,宝盖内顶部雕刻宝装莲瓣图案,靠塔身内侧为原雕,外侧为修补后的仿品。第1窟南壁窟门顶部二龙
窟门上方长约3.2米,宽约0.8米的顶部区域雕刻龙形,由于南侧风化坍塌,使雕刻于顶部的二龙身部分缺失。现存两首相对、身躯相交的二龙,龙首朝向洞窟内。二龙形象鳞纹清晰、长角尖耳、厚眉短鼻、鳄吻獠牙、屈颈昂头、兽爪虎尾。龙爪三趾,一爪上举、一爪后蹬,躯体向两侧伸开,间或缀以叶状云气纹。东侧的龙形下颚有山羊须,颈有菱形纹,形体略大于西边的龙形。东侧龙形耳、角位置和西侧龙形前爪、身躯位置分别有明显裂隙。第2窟
第2窟中心塔柱
洞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南侧宽7.55米,北侧宽约8.1米,纵深约10.8米,地面至窟顶上下高约6米。规模略大于第1窟。平面方形塔柱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塔身高4.24-4.33米,分四层结构:第1、2、3层四面瓦垄顶出檐下仿一斗三升人字拱,各层开龛造像;第4层为未完成的方形宝盖,且风化坍塌严重。塔顶四面呈弧形与顶部自然衔接。第3窟
第3窟后室三尊在宽约10米,高约13.1米的面积中,雕刻了一佛二菩萨大型造像。人物肌体造型丰满,塑造的应是“西方三圣”形象,即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第3窟后室东侧龛内左胁侍菩萨
此像应为观世音菩萨,高约6米,头戴兽面宝冠,辫发丝丝分明,面相圆润饱满,五官清晰秀丽。菩萨身姿挺立,左手臂下垂,屈右手臂抚胸。身体上下均风化严重。但可见其为袒上身,斜披络腋,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小腹微凸、下身着裙、脚踏莲座。第3窟后室西侧龛内右胁侍菩萨
此像应为大势至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瓶宝冠。菩萨身姿挺立,右手抚胸,手背丰满,拇指与食指持供养物,左手臂下垂。此像上半身保存较好,衣纹贴体,但双腿风化严重。可见斜披络腋,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小腹微凸,下身着裙,脚踏莲座。第3窟后室主尊右胁侍菩萨
菩萨秀发厚密、发髻高耸、纹理清晰;鬓角发丝层层梳向耳后,冠后束发隆起下垂至肩。第4窟
第4窟外景
第4窟位于第3窟西侧的小山包中。主窟坐北向南,为中心塔柱式洞窟。西侧并列的一个敞口洞窟,被列入其附属洞窟,编号为第4-1窟。洞窟外壁高约8米,中央下方为窟门,窟门上方东西两侧各开明窗,窟门和二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外壁有现代维修加固痕迹。窟门位于石窟中央下部,底部高出窟外基岩地面约0.9米。窟门高约2.1米,宽约1.8米,东西两壁和顶部均无雕刻内容。东西两侧窟内地面高出窟门地面约1.4米。第4窟南壁
壁面中央下层为拱形窟门,上部东西两侧各开方形明窗,窟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壁面雕刻布局散乱,无统一安排。所有龛像风化严重,壁面最上层约1厘米厚的褐色表层外翻剥离主体壁面。第4-1窟东壁盝形龛
龛式高出地面85厘米,为折屏式方格盝形龛龛楣。龛中央交脚菩萨像残存素面高冠,面部风化,颈饰项圈,帔帛于腹部十字穿环,下着羊肠大裙。方座两侧各雕一狮子,其中北侧风化严重,南侧狮头保存略好。龛楣折屏式方格内各雕坐佛,残存5尊。帷幕上雕天人牵华绳供养,左侧供养天可见有头光,着通肩式袈裟,双手合十、牵华绳。龛柱外两侧各雕胁侍菩萨,皆有桃形头光,风化较严重,其中北侧菩萨像风化尤为严重。龛楣左右两上隅雕供养天,南侧可辨者三身、北侧一身。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