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像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雕像、塑像、画像、刻像、铸像、绣像、织像、脱胎像等多种。制作的材料也千姿百态,有石、木、玉、牙等材质雕琢的雕像;有粘土、混凝土塑捏的塑像;有铜、铁、金、银等金属锻铸的铸像;有各种工具绘描的画像;有丝绒挑绣的绣像;有丝锦织造的织像;也有用干漆、玻璃钢制作的脱胎像等等。
不同材质制作的佛像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大致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安置在依山而凿的石窟内
在种种材质制作的佛像中,以石质的佛像最为宏大,也最为普遍。我们的祖先在接受了印度传来的佛教后,依照印度的石窟寺形式,融合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使之形成了一组组具有中国特色的石佛造像。这些石佛造像,依山岩凿龛,就岩石造像,造型巨大,气势宏浑,雕凿后再敷泥绘彩,倘若石质粗糙、敷泥较厚;石质较细,则敷泥较薄,组成了中国式的石窟寺。石窟寺内,往往雕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供奉人等,组成一铺较为完整的造像。这里既可让“佛像”们居住,又可让信奉者礼佛。
我国著名的石窟寺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巩县石窟等等。其中云冈石窟是我国开启岩壁凿佛造像之风的先河,单13米以上高度的大佛就有9尊之多,雄伟壮观,世上罕见。位于四川乐山的凌云大佛雕凿于临江的一座悬崖绝壁上,大佛从头顶至足底高达58.7米,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内,大量保存着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成了举世闻名的佛国世界。
(二)供奉在名山大川的寺庙中
名山大川多古寺。我国许多名山之上、大川之畔,往往建有寺庙殿堂,里面供奉着各种佛、菩萨、罗汉和天王,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集聚之地,也成了中外旅游者观光的景点。
寺庙佛像兴起于宋代以后,佛像大多选用不易腐变的优质木材,如樟木、楠木、桧木、榧木、椴木等。最高贵的当数旃檀木,一般称为檀香木,其中尤以红檀和白檀最为珍贵。如,北京雍和宫内的大佛由一根巨大的白檀香木雕成,全长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是雍和宫“三绝”之一,弥足珍贵。而一般寺庙内的佛像大多以木材作骨架,以粘土彩塑造像的。有用金属浇铸的,如,生铁、黄铜、青铜、鎏金铜等。如,西藏日喀则城西的扎什伦布寺内的铜铸强巴大佛(强巴,藏语为弥勒佛),净高22.4米,耗用青铜吨,黄金.4千克。也有用巨石雕凿的,待凿成后再修建佛殿的,如,素有“江南第一大石佛”的浙江新昌石弥勒佛,寺院便是以大佛为中心建造的。河南浚县的大石佛高达26.7米,而大佛楼却只有23.3米,出现了佛比楼高的奇观,故当地有“八丈佛爷七丈楼”的说法。其他还有用汉白玉雕刻的,用干漆脱胎制作的,混凝土堆塑的……。(三)陈设在家庭的佛堂上
这类佛像小巧精致,便于迁徙时搬动收藏,制作的材质更为广泛,主要有瓷像、木雕像、玉石像、牙雕像、金属像、干漆脱胎像以及画像、绣像等。
家庭供奉的佛像以观音菩萨为多,这是因为在我国广漠的城镇、乡村,善男信女们都怀着虔诚的心情,期待着来世能“往生”到以阿弥陀佛主持的西方极乐世界中去。然而,“阿弥陀佛”可念而不可及,相比之下,作为极乐世界的第二主持者观世音菩萨,却一直“观”听着人“世”间的苦难之“音”,故家庭佛堂中多设观音像。
(四)珍藏在自己的身体边
为随时寄托自己的希望和护佑平安,一些信徒还把佛像携带在身上,或悬挂在贴身的颈项上,或珍藏在内衣的口袋里。这类佛像的体形更为微小,有的仅为3厘米高,制作也更为精细,一般以玉雕、牙雕和铜铸为多。也有用纹理紧密的木材雕刻的,如,黄杨木、檀香木、龙眼木等。
除以上四种安置形式外,佛像还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品、收藏品及历史文物、女置在家庭的博古架、陈列橱及博物馆、展览馆的陈列架上,供人们欣赏、参观、研究。这类佛像的材质便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了。#佛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