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西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还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冈石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遗产和文物古迹,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记录着山西省的独特文化。
不仅如此,在距离平遥古城35公里处的静升镇,还有一座被称为“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同样绵延着极具山西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
01起源发展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是太原王氏后裔的家宅。静升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至山西太原。族人几经迁徙,最后落户于静升村。
王氏由最初的耕作起家,清朝初年,族人开始经商,经过历代积累资本见厚,逐渐成为一方富商大贾。清朝中期,王氏已由原来的平民百姓晋级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的名门大户,并成为灵石县的四大家族之一。
02整体格局
王氏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自家庭院自然也要彰显与其身份地位等同的气势。王家大院,总面积可达25万平方米,包含了五巷六堡一条街,主要由高家崖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组成。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延续了中国古代内外有别的建筑理念。整体格局前堂为,会客、接待、礼仪、庆典等对外交往的主要场所;后寝为居家、生活的私人空间,充分体现了官宦大家的门第制度。
03东大院——高家崖建筑群
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筑群,建于清朝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建筑面积平方米,是一个不规则形串联城堡式居住群。整体建筑依山就势,继承了传统的前堂后寝格局,并且根据地形顺势而建,楼层叠院,高低有致。
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大小不同的院落组成,中部是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在四面各开设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侧;西堡门位于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位于大通道的中间位置;北堡门位于小偏院的东北角。
主院前的大通道长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的四合院,分别是敦厚宅和凝瑞居,门前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等威严肃穆。
东大院,以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坐房的建筑格局,独树一帜。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甬道、围栏、高墙,使得主院宽敞明亮,偏院、套院兼顾实用和私密的同时更好地利用空间。主院西南角的桂馨书院和花院,更是昔日王家主人休闲小憩的不二场所。
04西大院——红门堡建筑群
西大院俗称红门堡,从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来到西大院。相比高家崖的格局,红门堡则显得十分规整,封闭式的城堡住宅群高低有序,建筑方位同东大院完全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西大院只有南堡墙,稍偏东位置有一座堡门,堡门为两进两层,正中央镶嵌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因为堡门呈红色,所以被人们称为“红门堡”。西大院由外高8米,内高4米,厚达两米的青石砖筑成堡墙。由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的踏道可达堡上欣赏堡内景色。
红门堡,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用大块河卵石铺成,因其形似鳞片又被人们称为“龙鳞街”。这条长米,宽3.6米的主街,将堡内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东西方向的三条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由下至上依次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交错,组成了巨大的“王”字。
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六座院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院,各自院落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绝大多数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轴,东西基本对称。其建筑酷似北京紫禁城的南北走向,东西对称的格局,故也被称为“民间故宫”。
很多人说,王家大院是一组民居建筑,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王家大院之所以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和王氏族人当年经商所得的殷实家底和为官背景密不可分的。
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外,屋上还是屋下,那些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随处可见。从外檐、斗拱、鸱吻,到基石、神龛、石拱、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巧妙,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不失南方建筑就势造园的别致。
王家大院,是山西境内最大面积,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群,被称为“三晋第一宅”,也是山西省唯一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汉·北方民居》的建筑群。这里还是《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等电视剧的取景地。
那么,您有没有来过王家大院?您对这里的印象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别忘记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