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冈石窟大景区内,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大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句话出自著名学者余秋雨,他在文化散文《从何处走向大唐》中论述,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强大力量正来自北魏,北魏时代,大量汲取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先声。在云冈石窟,亦充分展现了这种文化生命力,既有宏阔雄伟的旷野之美,更有恢弘大气的包容气象。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说,平城是北魏丝路文化的起点,多民族文化交融是北魏时代的特征。云冈石窟造像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体现在汉族与鲜卑族等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北方民族相互间的文化交融,以及西方文化对北魏文化的影响,折射出胡汉文化、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交融,丝路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云冈石窟是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北魏史。”文莉莉说,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影响巨大,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达,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细品云冈石窟造像,会发现其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在其引导讲解下,记者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之风,以及造像中渗透的鲜卑族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子。造像中,以鲜卑风帽为代表的鲜卑民俗服饰特征鲜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喜欢射猎、喜欢穿靴的特质,源自早期渔猎生活的敬鸟情节,对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等均有体现。让人既通过石窟营造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感受到拓跋鲜卑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亦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雕塑,感受到在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鲜卑民族为礼乐束缚的汉族中原文化注入的雄强、质朴、刚健、开拓新风。
每次置身于被称为“音乐窟”的五华洞,记者都会被强烈震撼,久久流连。洞窟中,呈现出中原传统乐舞、鲜卑本族乐舞、西域乐舞、西凉乐舞及高丽乐舞荟萃平城的繁荣景象,琴、筝、笙、琵琶、齐鼓、排箫、横笛、蹙篥、箜篌、法螺、细腰鼓、义嘴笛等数十种来自汉魏旧乐及西域、印度、波斯的乐器正欢奏齐鸣,在这座辉煌的殿堂,似可聆听到来自年前的宏大交响。这样的盛景,来自丝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更是北魏鲜卑人的雄心、自信所带来的兼收并蓄和开放宏阔的文化气象之体现。
近百年的北魏平城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时期,云冈石窟让今人见证了北魏豪迈辉煌、开放多元的雕塑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张焯说,云冈石窟造像是北魏文化的重要载体,世人不仅可以管窥到鲜卑族文化,而且处处可见北魏多民族融合、丝路交往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共存、美美与共的杂糅性。
来源:大同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