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千年沧桑,梦回云冈吉家庄考古大讲堂第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9/22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www.ykhongye.com/yyjs/

吉家庄考古大讲堂第四讲《云冈石窟的考古发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吉家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云冈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室的王雁卿研究员主讲,陈晓露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云州区文化局柴守虎局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吉家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六十余位师生共同聆听了王雁卿老师的精彩讲座。

 图1王雁卿研究员工作照

王雁卿研究员是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届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大同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多年。年,她正式调入云冈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北魏考古和云冈石窟考古,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经验积累,她对大同地区尤其是云冈石窟的考古材料特别熟悉,是相关领域的专家。

讲座伊始,王雁卿研究员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云冈石窟的总体情况。石窟背靠武周山,面临武周川,背山依水而建。石窟因两条小沟的分割,分成东中西三个窟区。石窟开凿主要分三期,第一期是由昙曜主持修建的“昙曜五窟”,窟为马蹄形,穹窿顶,皆为大像窟,这种洞窟形制在云冈石窟首见,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模仿了本地区毡帐的形制。造像中有着明显的犍陀罗或秣菟罗的风格因素。另外,北魏时期佛教具有国家宗教的性质,昙曜五窟也具有国家宗庙的性质。中期,云冈石窟的洞窟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批双窟,出现了一些诸如仿木构建筑等的中华因素,佛装和佛衣等也出现了变化。晚期,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人所熟知的“秀骨清像”类的造像,衣纹也更为繁复。

图2讲座现场

随后,王雁卿研究员开始为大家介绍云冈石窟的考古发现。在她看来,云冈石窟考古是平城时代考古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回顾石窟开凿和营建历史的基础上,她为大家介绍了云冈石窟的研究史和考古发现。近代以来,对云冈石窟的记载和研究首先始于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其后法国学者E.E.沙畹发表了与之相关的第一批照片;国内学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则始于陈垣先生,70年代开始,宿白先生等一批学者对云冈的调查和研究奠定了人们对云冈石窟的最基础的认识。

云冈石窟的考古发现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分为五次:—年水野清一等学者组织的发掘、—年配合云冈石窟加固维修工程所进行的清理、年发掘的辽代“龙王庙”、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对窟前进行的清理发掘和年对窟顶进行的发掘。从内容上来说,云冈石窟的考古发现可以分为窟前遗址和窟顶遗址两个部分,具体包括了北魏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塔基等的遗址,另外,在第五窟窟顶还发现了辽金时期的铸造工场。

图3与会人员热烈讨论

在她的正式讲解结束后,陈晓露老师进行了学术总结,王晓琨老师就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及云冈石窟在北魏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与王老师进行交流。姜波老师就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等提出了一些问题,老师们就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王雁卿老师的讲解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仿佛带领着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重新回到了云冈,置身在云冈石窟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去,受到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好评。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