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石窟人诉说石窟保护的奉献与情怀中国石窟保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5/27

图由省文物局提供

18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由复旦大学教授王金华、中国文物报社编审郭桂香编著的《守护石窟:石窟人诉说石窟保护的奉献与情怀》于近日正式出版。在这部作品中,余鸣谦、黄克忠、樊锦诗等24位实施石窟保护的老一辈专家学者重温岁月、吐露心声,真诚讲述着他们不忘初心、坚守不悔,常年与大山、荒漠和绝壁相伴,与历经千年石窟进行对话的心路历程,是中国石窟保护70年口述史计划的珍贵结晶。

我国24位老一辈石窟人的真情诉说

石窟寺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体系之完整,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石窟保护工作涉及考古学、美术学、建筑学、地质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保护科学,而且其保护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干预少的特点,决定了石窟保护工作的复杂性。

由于石窟寺的重大价值以及亟须保护的紧迫形势,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石窟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我国在保护石窟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基本上代表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某些石窟保护成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提升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科技水平。而且,石窟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3月初,由复旦大学发起,王金华、郭桂香筹划实施的我国石窟保护70年口述史采访及编辑计划正式启动。随后,他们以口述史的方式,先后采访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我国24位老一辈石窟人,记录了他们的人生经历、重要保护工作事件等,借此记录并总结了我国石窟保护的工作历程。最后,经过进一步完善终形成了这部我国石窟保护系列成果。

这部厚重的图书计划的实施殊为难得,被访人多已八九十岁的高龄,他们是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是中国石窟保护70年口述史计划的结晶。这项计划由复旦大学牵头发起,联合了敦煌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七大石窟。

为祖国献礼、向老一辈石窟人致敬

在接受了采访的这些实施石窟保护的老前辈中,有我国石窟保护工作开创者、98岁高龄的余鸣谦先生、96岁高龄的孙儒僩先生;有88岁高龄仍然吃住工作在文物保护第一线,我国文物界第一位大国工匠李云鹤先生;有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有孜孜不倦、心系石窟,为我国石窟保护事业仍然不辞劳苦,奔波于全国石窟保护工作一线,在文物保护理论和保护实践卓有建树的资深专家黄克忠先生等等。

同时,为让大家了解新时代我国石窟保护的发展趋势和各种需求,书中还采访了原敦煌石窟研究院掌门人王旭东、现敦煌石窟研究院掌门人赵声良、大足石刻研究院掌门人黎方银、龙门石窟研究院掌门人余江宁、云冈石窟研究院掌门人张焯等。

从这些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的口述中,不仅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石窟保护70年的发展历程,还能从不同视角体味70年间重要的石窟保护工程,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等,工程背后的点滴故事一一呈现。

“这项口述史计划,既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向为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们致敬,同时也是石窟保护重要的当代口述史料的记录和整理,是对老一辈石窟人的纪念。”王金华遗憾的表示:“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为我国石窟保护作出重大贡献的石窟人没有纳入我们的采访编制计划。他们中有胡继高先生、姜怀英先生、杨玉柱先生、高念祖先生、蔡润先生、曾中懋先生等等,他们的许多工作也是我国石窟保护历程的重要节点,是我们石窟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忘记。”

一代代石窟人守护文明、前赴后继

“有一个成语叫‘坚如磐石’。”郭桂香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表示:“石窟寺虽历经千年,丰韵犹存,可在遇到柔韧的水、尖利的风以及热胀冷缩、虫咬蚁蛀的交相侵凌,年深日久,也要被渐渐磨蚀掉、淘空了。这大概就是另类的‘滴水穿石’、‘风沙走石’吧。许多石窟寺,已如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不再有往日的强挺硬朗、雄武靓丽,大都外糙内虚、骨质疏松、蓬头垢面、百病缠身了。”

“然而,石窟寺不是普通的石头,也不是一般的寺庙,而是我们的先人以石头为材,因地就势,用智慧创造的神圣建筑。”她说:“她们将历史生活的积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地保存,并直观地展示给公众;她们承载着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于拼搏、敢于胜利,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她们凝聚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和绵绵不断的民族情感。”

的确,如何让其葆有健康,有尊严地活在当下,既抚慰人们的心灵,又服务于社会发展,并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薪火千秋万代流传下去,成为了一代代石窟人美丽的梦。他们怀着对石窟文化的至崇至敬,对石窟艺术的万般柔情,不辞辛苦奔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四面八方,守护石窟、守护文明、守护历史,且前赴后继,探索至今。

“70年过去了,这群人的足迹遍及祖国天南地北的悬崖绝壁。”郭桂香由衷地表示:“他们穿梭于大大小小的石窟之间,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践,保护着石窟、传承着石窟寺文化,从理念、原则到保护技术,发出了文物保护的最强音,抒写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美篇章。”

诸多“闪光之语”表达内心真实情怀

据了解,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王金华、郭桂香满怀对前辈的崇敬,完成了一个走进石窟、拜访石窟人的文化之旅。他们从大足出发一路前行,辗转往来于北京、洛阳、大同、敦煌、兰州、瓜州(榆林窟)、天水等地。

郭桂香感慨地说:“由于访问的专家学者中,大多已是八九十岁的高龄,在没有见到之前,期待、担心等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断在我们心里翻滚,而在访谈进行中,先生们带给我们的却是不断的惊喜、震撼。”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尽管刚刚经历了长年战火的新中国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国家还是从石窟寺开始,组织专人对文物进行调查、保护,并于20世纪60年代调集专门人才成立了石窟保护组。从此,石窟保护国家队日益壮大。他们是当年的救火队、消防员,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郭桂香表示:“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幸运地访问了开石窟保护先河的余鸣谦先生、极重实践的贾瑞广先生、潜心化学保护研究的陆寿麟先生,还有一辈子心系石窟、现在还依然行走在石窟保护路上的黄克忠先生,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国家队的风采。”

“采访中,老一辈石窟人追求理想、奉献一生和与共和国共命运的情怀,让我们这些后辈十分感动,并油然而发崇高敬意。”王金华感慨地说:“他们的口述中的闪光之语,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怀的表达,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再苦再难,无怨无悔’、‘听从国家召唤,服从国家需求,是我们那代人基本的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奉献是我们的使命’……,字字发自肺腑、句句重若千斤。

守望敦煌成就一份别致的美

采访中,王金华、郭桂香带着鲜花拜访了94岁高龄的孙儒僩先生。孙老耳朵不太好使,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从他到敦煌开始,分阶段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苦闷、彷徨、爱情、委屈、工作,诸多点点滴滴讲来滔滔不绝。

“两个多小时的讲述,中间只停顿了一次,孙老吃了颗巧克力,说是‘加点油’。”郭桂香回忆说:“真是好可爱,再看他为我们的留言‘当年万里苦追求,相伴赴沙州。岩泉坎坷寻梦,危崖千窟游。事未就,鬓已秋,伴要游,此生将了,祝愿莫高,万载千秋。’这哪是一位90岁老人,分明是一位90后青年。孙老就是青春‘葆’,那些坎坷人生,经他娓娓道来,给我们的是一份别致的美丽。”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樊锦诗先生是在北大燕园接受的采访,她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回答了当初怎么就到了西北。如今的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应该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却是真实的存在。这位20世纪60年代从燕园走出的天之骄子,就是以这样的信念从首都奔赴西北大漠,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大漠中的莫高窟,这一去便是一辈子。

王旭东在书中表示:“敦煌的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不一样的,与我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成长背景有关的。莫高窟整个环境是非常美的,洞窟里面彩塑的美,壁画的美,不同时期表现的美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美代表了每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向往。这个美可以成就我们每一个人。”

“受敦煌艺术的感染,我大学还未毕业就选择了敦煌。”温文尔雅的赵声良在采访中回顾了当年自己的那份初心:“毕业一出校门,未及探望日思夜想的爹娘,就背起行囊直接踏上了去敦煌的火车,唯恐意志不够坚定,一旦先回家经不起家人的劝说而改了主意。喝着大泉河里的碱水,咽着南方人不太喜欢的面食。这算得了什么?天天能够享受世界顶级的艺术,与它们对话,了解它们、研究它们、守护它们、传播它们,能不安心、能不快乐吗?”

谈起未来的愿景,虽然执掌院长的时间还不长,他已然成竹在胸:“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要把敦煌艺术对于整个社会、对于全人类的价值发扬光大。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要坚持这样的方针走下去,继续改革创新,引领敦煌的未来;坚持开放包容,成就世界的敦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