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从远古的陶盆瓶罐,到夏商周青铜秦汉陶俑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0/26

中国的雕刻艺术,就像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远古时期,图腾崇拜,早期雕塑有了丰富的素材,陶瓶瓦罐成为有力载体。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横空出世,大型器具彪炳着一种凛冽之美,而文字书法、线条纹饰又让雕塑艺术更加细腻。大一统的秦汉,兼具理性与浪漫主义。魏晋风骨,佛学东来,文的自觉、人的主题,石窟开凿山水间。等到隋唐,青春磅礴与雄浑敦厚并存。至宋辽金元明清之际,理学深思,瓷器盛行,深深影响中国雕刻的走势。

先民的快乐,走向国家意旨

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从母系社会的日趋稳定,到父系社会的贫富分化,先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记录。山穴壁画、陶盆瓶罐,简单的木棍与泥巴,构成原始雕塑的重要工具。

这时候的远古文化,除了日常装饰品外,再就是壁画陶器了。陶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龙蛇鸟兽、巫术歌舞,都是常见于陶盆的图案来源。氏族部落的图腾、龙飞凤舞的巫术,构成了早期雕塑的主要内容。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甘肃甘谷县的壁画,先人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更发达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里,彩陶盆纹、木构建筑,氏族成员们欢快起舞,歌颂着生活的喜和乐。美在形式却又不尽在形式,在陶器的花纹图案、几何纹饰上,也在不同的载体形式。鸟状陶罐,猪形玉器,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出现,雕刻艺术从民间走向宫廷。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奠基了青铜时代的底色。商周时期出现大型青铜器皿,贵族与奴隶的贫富差距,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的人面纹青铜方鼎、三星堆铜立人像彰显着宏大、狞厉的时代气息。而饕餮纹的出现,又有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凸显神秘的原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文字的出现,让商周时期的雕塑有了一丝细腻和柔美。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线条、花纹、镂空雕,让商周时期的庞然大物,也慢慢走进世人。

大一统的蓬勃,人心思变于魏晋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春秋鼎盛、战国群雄,此时的古中国迎来社会的大变革。百家争鸣,诸子兴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器农耕,战力爆棚。前有中原文化的赋比兴手法,后有楚汉离骚浪漫主义洒脱。大一统王朝的秦汉,儒道法登场,治国要互补,开民族文化融合姿态,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难得的自信。

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阿房宫,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记录强秦精神面貌的载体,已然成为历史的不朽见证。而在同一时期的南中国,更多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艺术风格,图腾-神话依旧是壁画、拓片上的常物。石刻、漆器与陶俑,体现着先进与古朴的并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结束东周分裂的秦汉,只赢得四百年统一,再次陷入南北分治。魏晋时期,是众说纷纭的年代。有人醉心于这一时期的竹林七子,有人瞄准民族交融、文化交汇的趋势。从东汉末年起,到隋文帝灭陈,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没有断绝文化的脉搏。泥塑、浮雕、石窟、拓片,纷纷记录这一特殊时期的辉煌篇章。

有人沉潜玄学,有人潜心唯物,这一时期的美学,逐渐强调人的觉醒,眼光向下,聚焦劳动人民,砖雕石刻更多出现劳作的场景。另一方面,起于两汉的佛学西来,让中国的雕塑艺术找到新的营养元素。北魏统治者两次开凿石窟——武周山上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的龙门石窟。佛教世容、虚幻颂歌,本想加强统治的帝王,却意外造就了雕塑史上的传奇。

海纳百川的雄壮,意境优美的宋瓷

来自胡戎的隋唐国君,自然有着包罗万象的胸怀。他们的先祖是汉人口中的“蛮夷”,入主中原的隋唐打破民族、宗教、文化的界限,展现出难得的庞大胸襟。初时,隋唐意气风发,蓬勃向上;往后,渐入佳境,沉稳大气。举手投足,皆是盛世气象。

这一时期的彩陶雕塑、玛瑙酒器、镀金银壶,表现着无与伦比的王朝风范。李白是青春唐朝的代表人物,万邦朝圣,异域风情。青瓷、秘色瓷、唐三彩,诗歌、书法、手工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何等的荣耀,让诗人们动容。当然,中唐后的忧郁风格盛起,簪花仕女、游春烹茶,闲来之笔,意味无穷。

两宋之际,北方的大辽、西夏、完颜金,在陶瓷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名满天下,“南青北白”又有发展,邢窑、越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让人目不暇接。比之唐的鲜艳亮丽,宋代更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

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隋唐闻名,那么绘画艺术在宋代臻于完美。山水意境,“有我”与“无我”的追求。常常是寥寥数笔,勾勒山水。绘画艺术的美,又给同时代的雕塑提供新的素材,沉淀升华中,方窥见雕塑艺术的潜流之脉。之后的明清雕刻,自是落日余晖,按下不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