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有人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年至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前后用了约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岗石窟处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阙门
云冈阙门为石造型的重檐结构,上题有“云冈石窟”匾额(黄庭坚书体)。雕刻精美,构思新颖。这种具有庄严、威仪性作用的石阙山门,富有生机的云冈造像元素雕刻于石阙上,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北魏时代气息。此门完工于年。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昙曜广场
昙曜广场位于云冈大景区游客中心西南侧,占地有多平方米,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建。广场东侧建有戏台,南、北各开一门,西开进入主景区的山门,中间由亭台廊道相连接,整个广场及亭廊建筑渲染着浓重的北魏皇家气象。
云冈石窟
昙曜:北魏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年少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业,为太子拓跋晃所礼重。北魏太武帝废佛教,北地经像零落,佛事断歇,沙门多还俗,师独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亲加劝喻,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后卒于大同。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艺术的明珠,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它的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
云冈石窟
礼佛大道
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走去,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巨型神柱系黄沙岩雕刻,为现代雕塑精品。神柱的造型为塔状四棱形,其设想题材来源于云冈第9、10窟的“大象驮塔”雕刻。神柱高8.73米,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造型高耸、精致亘绝,凝成为石雕极品。柱体的四个立面分为12层,上部的10层为佛龛状,每个佛龛内都有雕刻精美的佛像,佛像神态各异,整根神柱重量为51.6吨,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云冈石窟
六牙白象是佛经中的一种坐骑,六根象牙代表的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云冈石窟
精美的汉白玉石幢,柱身布满佛陀的浮雕。
云冈石窟
礼佛浮雕墙
礼佛浮雕墙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车辚辚、马萧萧的现场气氛,充分再现了北魏当时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这种场面使人不由联想到多年前云冈石窟作为皇家寺院曾经的辉煌,让人举目流连。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摩崖石刻
在云冈石窟群东侧的石壁上刻有“世法所希”、“真容巨状”、“天下第一”、“高视千古”红色大字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是后代作品。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灵岩寺(山堂水殿)
灵岩寺(山堂水殿)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上,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在周围两侧林立的4座角楼、6座配楼和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衬下,加上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风格沿袭,使得这处具有北魏风格的古建群格外引人入胜。就如《水经注》中所描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源锦镜,綴目新眺”的佛教胜境。寺院融佛教文化、古典和现代建筑文化于一炉,古朴典雅,雄伟壮观,象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千佛殿大院中央的石雕方形造像塔,塔高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灵岩寺呈长方形,周围设4个角楼,两侧6个配楼,以阁道回廊相连环抱于水上。如果您打开卫星地图或者是地球在线俯瞰山堂水殿的话,您会发现它形如一只神龟伏于水面,七孔桥是龟之头,四角楼是龟之爪,后部直通第一窟的石桥则为一个歪着的神龟尾巴,而千佛塔则矗立于龟背之上。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石鼓寒泉
石窟寒泉是指云冈石窟第二洞“寒泉洞”北壁脚下的一清泉。该景点是大同八景之一,因窟左为1窟称石鼓洞,故当地又有“石鼓寒泉”之称。
云冈石窟
寒泉洞龙口引流
云冈石窟
明人邢哲的《石窟寒泉》更写出此景的特色:乾坤灵异信非常,石窦泉流水自香。尽日澄天涵素影,终宵漾月吐寒光。味甘不羡姜诗井,意适应同德裕庄。地脉一源应有自,尘缨何必濯沧浪。可见寒泉之水“味甘”“自香”,可与“姜诗”井水相比。当年此水汩汩而流,流量颇大。《云中郡志》郡属图中,将“石窟寒泉”之水导入武州川?今十里河?,可见当时此泉之盛。年,国家投资将此水由洞窟引出,以岩石雕回旋图案流杯渠为泉水出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