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
自敦煌莫高窟一路向东
在晴朗夏日
《佛教艺术与四大石窟》研学课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学7月启程
跟随专家学者们的脚步
一起探访北魏王朝巍峨壮观的皇家石窟寺
课程亮点
1
顶配专家阵容全程讲解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领衔,多位资深专家全程精讲,超强师资阵容,3场专题讲座,4天深度研学,全方位解读云冈石窟与山西古建。
鸿篇巨制北魏皇家石窟寺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总高67.31米。
辽金寺庙建筑典范
山西现存元以前建筑座,占全国七成以上,大同华严寺、善化寺是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典范。
“东方维纳斯”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泥塑,是中国泥塑巅峰之作。其中一位秀目微张、露齿嘤笑的菩萨被史学家郑振铎称之为“东方维纳斯”。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空中寺庙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位于恒山金龙峡峭壁间的悬空寺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课程安排
2
■7月21日(周四)
晚上
讲座《东方佛教第一圣地》
■7月22日(周五)
上午
云冈石窟第5/6/7/8/9/10/14/15/16/
17/18/19/20窟
下午
云冈石窟第11/12/13窟,以及5/6窟阁楼
晚上
讲座《云冈石窟的历史地理》
■7月23日(周六)
上午
大同市博物馆
下午
上华严寺、下华严寺、善化寺
晚上
讲座《大同古建筑概述》
■7月24日(周日)
上午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下午
悬空寺
※课程时间内容如有调整,以实际安排为准
讲座专家
3
张焯
文博研究员,现任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云冈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考古学中心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寺考古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为云冈学研究带头人。曾发表《东方第一佛教圣地》、《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议》等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云冈石窟编年史》、《明实录大同史料汇编》等著作,同时组织撰写《平城丝路》、《云冈石窟志》、《云冈石窟雕塑全集》、《云冈石窟分类全集》等,开启了云冈学术研究的新征程。
杭侃
师从宿白先生学习唐宋考古,获博士学位。现任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云冈石窟第二十窟西壁的坍塌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云冈石窟第3窟开凿遗迹所反映的问题》、《中原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辽代早期贵族墓墓制所反映的汉化问题》、《中华文明传真辽金元卷》、《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等数十篇论文和调查报告。
崔晓霞
现任云冈研究院副院长,文博副研究员,多年来从事石窟寺的研究工作。曾发表《云冈碑碣》、《佛籁音乐殿堂》、《武周川与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寒泉小考》等学术论文,同时参与了《云冈供养人图像调查研究》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课题。
刘建军
文博研究员,原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石窟考古研究和古代建筑,曾多次参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等7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和云冈石窟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云冈石窟补凿遗迹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印石窟寺研究”;在《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3云冈》卷中任副主编,负责该卷的编撰工作。曾参与中日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论文、图版的撰写,并在《文物》、《佛教艺术》、《石窟寺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王雁卿
文博研究员,现任考古研究室主任。着重于北魏考古和云冈石窟考古研究,合著出版发掘报告《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担任《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寺观雕塑卷》副主编,并撰写图版说明;编撰丛书《山西历史文化丛书·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翻译日本学者长广敏雄《云冈日记》,发表《从北魏平城考古成果看云冈石窟的开凿》等论文30余篇。
李雪芹
文博研究员,曾参加首届全国石窟寺考古培训班、参加云冈龙王庙遗址、92~93年云冈石窟窟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撰写《大同市志·云冈石窟卷》、《云冈石窟全集》第9、10、11卷文稿,承担《云冈石窟内容总录》、《云冈石窟志》撰稿与统稿工作,出版《解读云冈》(合作)、《走进博物馆——云冈石窟》、《云冈大事记》、《雕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云冈石窟》等书籍,独立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0多篇。
白志宇
原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所长,文博研究馆员,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年参加工作,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余年,着重于建筑学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研究。曾经主持参与下华严寺的建筑测绘及维修保护工程、善化寺建筑等处的测量、绘图及维修保护工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古建筑修复经验。发表有《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梁架结构分析》、《善化寺大雄宝殿脊槫增长构造与营造法式制度之比较》、《从云冈石窟中塔的雕刻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等。
※如有调整,以实际安排为准
报名咨询
4
招生人数:15人
学费:1.2万元
校友专属优惠:详情请咨询课程主管
#报名即赠送《佛教艺术与四大石窟》音视频课
学费包含:
学:专家授课、特窟参观、门票、讲解设备等;
食:酒店早餐+每日2次正餐;
宿:单人间(4晚);
行:当地交通、接送机、出行保险。
不含研学往返交通、其他个人消费。
扫码报名
课程咨询
参访机构
5
云冈石窟
北魏皇家石窟寺
云冈石窟于北魏开凿,距今已有年历史。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余躯。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造像内容丰富,其中以昙曜五窟气魄最为宏伟。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第20窟露天大佛
■第18窟
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这五座洞窟形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顶部为穹窿状;每窟一门一窗,窗在上,门在下;外壁雕满千佛。昙曜五佛是云冈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艺术东传的顶级作品。一般认为它们分别仿效的是北魏早期五个皇帝的形象。第20窟的露天大佛,法相庄严,气质轩昂,充满活力,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第9、10窟是中国传统的殿堂式建筑,但其窟外前庭由雄狮、大象驮起的廊柱和建筑造型,则混合皆备了古印度与希腊、罗马建筑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的中期建设,正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蓬勃发展阶段。一方面是西来之风不断,胡风胡韵依然浓郁,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中华传统势力抬头,汉式建筑、服饰、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逐渐显露。云冈石窟第9窟至13窟俗称“五华洞”,这些洞窟因清代重施彩绘异常华丽、色彩斑斓而得名。“五华洞”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洞窟,这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时间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孝文帝时期。
第12窟亦为廊柱式殿堂窟,俗称音乐窟,其前室北壁上方的伎乐天手持各种东、西方乐器,宛若一支“交响乐团”,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素材。这些富丽堂皇的石刻艺术,惊世骇俗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不朽杰作。
■第10窟明窗莲花
■第6窟内造像
■佛像细节
华严寺
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宫,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
下寺主体建筑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年),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是华严寺年代最久远的整体建筑。薄伽为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意思;教藏指经典,薄伽教藏殿就是存放佛经的地方。
重楼式壁藏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重宝,合掌露齿菩萨像辽,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其他辽代雕像
善化寺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全寺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显示了辽金地区大型成组雕塑的最高水平。
大雄宝殿内中央毗卢遮那佛
大雄宝殿彩塑布局示意图
大雄宝殿内金代二十四诸天泥塑
应县木塔
木构奇观海内孤例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隅佛宫寺内,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俗称“应县木塔”。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年),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总高67.31米,庄严稳重,气势豪放。这座凝聚了古代匠师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的木塔经历了千年风雨、多次地震甚至战争炮火的考验,仍巍然屹立至今,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塔底向上看,一丛一丛的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莲在天际绽放。应县木塔,外观为五层,实为九层:每两层之间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
佛宫寺释迦塔规模宏大,据测,建筑施工时使用木材多达多立方米,木塔自重达余吨。八角形塔身有效增强其抗风性能,底层附加副阶廊柱网,增加承重面积;其上各层渐次收分,不仅美观,更助稳定。木塔主题结构以柱额结构层(明层)与辅作结构层(暗层)相间叠垒而成,各结构层本身自成一体,架构完备,四道暗层中更以辅材斜戗增强构架稳固性,如四道水平箍使整个木构框架结合成一体,增加木塔抗风抗震能力。释迦塔在建筑结构、技术和艺术各方面的成就,足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梁思成手绘的应县木塔渲染图
悬空寺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空中寺庙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年),保持金大定十八年(年)修缮后的格局,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图片来源于星球研究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