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6月29日电(记者王学涛、许晓青)28日晚8点半,伴随庄严的鼓点,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从云冈石窟前款款走来,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琵琶声,仿佛能穿透厚实的洞窟壁,以独特的共鸣“唤醒”云冈……
云冈研究院与来自上海的艺术家经过多年筹备,大胆地将灯光、服饰、音乐、舞蹈等进行了一次古今融通,在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前综合呈现一场“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为千年石窟注入超凡想象力。
开凿于多年前的云冈石窟,坐落在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由北魏王朝统治者主持营造,现存大小造像余尊。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
6月28日晚在云冈石窟拍摄的“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表演。新华社发(云冈研究院供图)
当参观者步入云冈石窟第12窟,会立刻被洞窟前室顶部壁上的“伎乐天”深深吸引。他们手捧不同乐器,仿佛一支整齐的乐队。该洞窟因此享有“音乐窟”的美誉。
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介绍,云冈石窟共有22个洞窟雕有乐器形象,共计32种多件乐器。其中既有汉民族的琴、筝、笙,也有龟兹五弦、波斯竖箜篌,还有当时西凉特色的齐鼓、义觜笛等。
与建筑、雕塑等“凝固的艺术”相比,音乐是流动、变化的,加之唐代以前几乎没有乐谱传世,北魏石窟里雕刻的乐器到底能奏出怎样的音律?艺术家们反复思索。
6月28日晚,表演者在“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上展示复原创新的北魏服饰。新华社发(云冈研究院供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家所能做到的,不是去完全复原北魏音乐,而是以当代之心考察那段历史,进而创作出属于我们新时代的云冈音乐随想。”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亚分析。
“让千年云冈发出属于当代的艺术之音!”这是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年初见云冈时立下的宏愿。
依据云冈石窟中对乐器和乐者的描绘,俞冰自年春天起酝酿为云冈谱新曲。受到特别邀请的还有上海打击乐协会副会长杨雷恒、上海戏剧学院电影作曲系主任黄磊等。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探索和实验,艺术家们试图以当代手法和思维,将传统民族打击乐呈现出既富于中华人文哲思又突显云冈意境内涵的特色表达。
6月28日晚,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在“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上表演。新华社发(云冈研究院供图)
28日晚,近20分钟的曲目《云冈圣境》里,悠远细碎的串铃象征飘渺梵音,浑厚深沉的箭鼓和重锤寓意庄严行进的步履,急促不定的大鼓犹如石破天惊的纷纷落石,旋转跳动的排鼓仿佛须弥仙境中的翩翩神舞,海螺的划奏、Udu鼓的指击……展现出云冈如梦如幻、悠远辽阔的意象。
服装设计师杨凤蕊比俞冰更早“遇见”云冈。3年前动心的初遇让她和团队在年4月首次以云冈为主题推出上海时装周秋冬系列。而今,她的作品穿在百余名表演者身上,与云冈石窟和原创音乐融为一体。
“独特的‘云冈红’、造像上衣带翩跹的纹理细节,是千年文化积淀。我们试图用现代技术去再现和演绎。”杨凤蕊说。
在崔晓霞看来,原创云冈音乐、复原创新的北魏服饰是云冈研究院赓续文化传承、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实践,是艺术家们在用心用情表达、讲解和传播云冈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西音乐对话的代表性乐器,琵琶仍是“又见云冈”演出的焦点。“这不仅取自‘伎乐天’造像,也来自今天人们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向往。”崔晓霞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