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豆瓣92,这档国产良心节目不仅好看,而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10/12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走红。

比如,让大众重新感受古典诗词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再比如,展现民间匠人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百心百匠》。

年,一档大型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火遍了全国。

与此同时,它也点燃了人们内心对文物和博物馆的深厚热情。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选择用博物馆作为探索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并也在游览的过程当中,收获到了颇为丰富而独特的历史知识。

而今天,阿七要安利给大家的,则同样是一部讲述文物和历史的国产良心节目。它就是——

《博物奇妙夜》

豆瓣评分9.2,一千多人评价。

作为国内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无论是从取景地,到主持人、邀请嘉宾,都有着与节目十分契合的恢弘气度。

第一季选取的拍摄地,有坐落于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也有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冈石窟。

还有历史积淀十分深厚的故宫博物院。

以及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可以说,这每一处宝地都散发着引人探索历史的无穷魅力。

而两位主持人,也自带光环,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也都有着对历史独特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马未都,人称“马爷”,是中国著名的收藏家,文物大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到90年代初他的收藏已初具规模,于是在年建立观复博物馆。

收藏古董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不仅让马爷修炼出一双慧眼,同时也让他收获了海量的历史知识。

有这位博学多识的智者坐镇,节目势必将变得饶有趣味。

王劲松,中国实力派演员。

纵观其作品履历,能发现他在不少古装剧中都有过精彩的表演。

《琅琊榜》中的言阙。

《军师联盟》中的荀彧等。

他给人的印象大多敦厚儒雅,有着“谦谦君子,温婉如玉”的独特气质。

而在《声临其境》中,观众也一度领教了他令人惊艳的表演功底和迷人嗓音。

节目第一集,我们就在王劲松老师的声音中,缓缓地被带入一个极具魅力的历史时空当中。

“这是另外一个世界,北魏,平城年以前的世界。”

云冈石窟。

这座北魏时期,由帝王倾尽全国之力开凿而成的巨大石窟,距今已有年历史。

石窟造象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宝库。

而节目的取景地,便是云冈石窟中艺术氛围最为浓烈的音乐窟。

云冈石窟的音乐窟,又称“佛籁洞”。

窟内的场景辉煌壮丽,不仅在云冈石窟中独一无二,而且在全国的石窟中同样实属罕见。

除了主持人,第一集还请来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当代的国乐大师方锦龙。

他不仅精通五弦琵琶,而且还会演奏三百多种乐器。

而另一位则是藏族歌手阿兰。

她从小学习二胡,对音乐和歌唱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于是,在节目组的安排下,马未都、王劲松、方锦龙、阿兰四人便得以夜游“佛籁洞”。

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第一集的话题由音乐而起,并逐渐涉及中国古代乐器、石窟艺术、宗教文化等多学科知识,让人看完后受益匪浅。

比如,方锦龙老师在音乐窟中发现了有着九千年历史的乐器——龠。

它不仅比文字出现的早,而且还凝聚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龠,实际上最早源于“吹火筒”,形状像笛。

拿它直接吹火一般会被火苗熏到眼睛,但古人很聪明,选择转过脸去,斜着吹。

可别小看这款乐器,它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并不简单。

明朝的一位律学家、音乐家朱载堉就曾专门做过详细记载,他对龠评价很高,称它为“五音之统帅,八音之领袖”。

再说另一种古乐器——埙,它的原型则是人类早期狩猎时所用的石头。

古人在狩猎时,会用石头去投击猎物,如果石头有孔,就会发出“呜呜”声。

久而久之,人类发现规律,便将其制作成乐器。

埙的声音,古朴苍凉,既可以表现风沙,也可以变现静谧的氛围。

后来,尤其在秦汉之后,埙更是成为宫廷雅乐乐器中的重要一员。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在古人的眼中,似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乐器。

小小的树叶,可以吹出旋律。

就连脸皮,都能够弹出别样的曲调。

而从这一路的畅谈之中,我们也隐约理清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脉络。

音乐,源自中国古人在劳作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

它起于乡野之间,却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庙堂之声。

不仅如此,古代音乐还与贯穿于中国历史的独特文化系统“礼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礼,严格来说是指从周天子时期确立下来的礼仪规范。

而乐,则包括古代的各种舞蹈和音乐。

礼乐的发展,不仅与人类文明的演进保持同步,而且还使得中国古人逐渐形成了十分良好的道德修养。

时至今日,不少古人的优雅风度,依然为后人称颂。

还有马爷抛出的一句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更是让人了解到古人的音乐观。

所谓“丝”就是带弦的乐器,而“竹”则是吹奏的乐器。

这两项都很好理解,那什么是“肉”呢?

那便是生理发出的声音,唱歌声,跺脚声,击掌声等等。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竹不如肉”中看出古人内心最推崇的音乐,一定是越自然淳朴越好。

另一方面,从人类情感角度出发,声乐必然也是最能将人类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

节目中的两段音乐表演,堪称妙绝。

一段来自藏族姑娘阿兰,她演唱的一首长调,歌词质朴,曲调悠扬。

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另一段,则堪称是本节目第一集的精华所在,来自国乐大师方锦龙的五弦琵琶表演。

说它是表演,而不是演奏,实在是因为方锦龙老师已然将五弦琵琶玩到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五弦琵琶的《十面埋伏》,音域更广,表现力更强。

不仅如此,由于五弦琵琶与两河流域、恒河流域的乐器多有渊源,更是能够瞬间变化成完全不同的弹奏乐器。

中国的古琴。

京韵大鼓中的三弦。

印度的西塔尔。

西班牙的响板。

欧美的古典吉他等等。

在方锦龙老师的讲述中,五弦琵琶由于本身就是“混血儿”,于是很自然地成为最能融合世界文化的载体之一。

说到文化融合,中国的汉文化自古就有着极强的包容度和影响力。

尤其是汉字,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字系统,不仅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态。

至今,日本、韩国等国家依然在使用汉字就是明证。

那么,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它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涵义。

它是方锦龙老师指尖流转而出的《五弦琴谱》,“和风”原是“唐风”的感触其实他一早就有。

它也是唐诗逸舞姿腾挪的《春江花月夜》,与历史时空的巧妙联结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的特殊情结。

它更是王劲松和马未都之间的一问一答。

一问是大众面对博物馆应该如何欣赏,而一答则是面对历史我们应该学会“设身处地把自己往前搁”。

一旦拥有了足够的好奇心和代入感,那种历史的美妙之处便自然“水到渠成”了。

对历史的畅想也每每令人沉醉。

当众人深夜闲聊着云冈石窟年的历史脉络。

当年的骨笛在音乐家的手中吹奏出动人旋律。

当千年的唐铃再度响起,余音清亮。

我们仿佛也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得以与古人对望。

在如许的沉默中,我们似乎也成为了古人,正试图用刹那的感慨,短暂的沉思,叩问着关于永恒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