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科学线描的任务与方法汉画总录淮安卷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8

会议海报

年月20日上午9:30—2:30,由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TTLP线描小组联合举办的“汉画研究专题研讨会——科学线描的任务与方法:《汉画总录》淮安卷、莒县卷线描讨论会”在线上召开。讨论的核心问题即会议题目所示:科学线描的任务与方法。“汉画研究专题研讨会”是由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专门针对具体问题召集的讨论会,此次由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的徐呈瑞作为召集人和主持人。主要发言人是TTLP线描小组的姜彦文与李宝菁。与谈人包括朱青生(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杨爱国(山东博物馆)、刘冠(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张彬彬(上海外国语大学)、惠鹏宇(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刘振永(淮安市博物馆)等。

本次讨论为内部会议,并没有对外开放,但还是邀请了部分老师在线讨论。

线上会议现场

在会议开始,徐呈瑞首先介绍了这次会议的主旨、流程与参加讨论的各位老师,也谈到了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与线描工作情况。随后讨论开始,发言纪要如下:

.首先发言的是TTLP线描小组的姜彦文、李宝菁,他们也是线描小组的主要成员。TTLP组建于20年,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线描工作,描图范围包括画像、器物、雕塑、建筑等门类,与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也合作多年。近期主要担任了《汉画总录》徐州、沛县、淮安、莒县等卷册的线描绘制工作。他们发言的题目是“现状、方法与问题:以《汉画总录》淮安卷和莒县卷线描为例”,通过梳理绘制线描的目的与意义、历史与现状、方法与原则等内容,论述了他们对科学线描的理解。线描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如记录性、解释性、示意性、复原性等多重性质,其目的是辅助学术研究与展览展示。线描工作本质上就是翻译工作,因此也与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考古绘图或包括考古绘图介绍的部分著作

关于线描理论与实践的论述并不多见,对具体方法的讨论就更少。这些基础性著作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仍然是线描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考古绘图是考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贯穿在考古工作的始终。2.绘画是从美术的角度去作画,而制图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作图。3.分析考古报告插图,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是正确性,其二是艺术性。4.用线准确则是完美表达物体造型结构的关键,艺术性是在图的正确合理的前提下所要考虑的问题,这样能增强图的效果,使表示的问题更清楚。(以上四点皆见于马鸿藻:《考古绘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78、85页。)

《金石索》中的线图

宋以来,一直到清代,线描一直是记录器物最为普遍的方法。这是清代冯云鹏、冯云鹓所编《金石索》中的线描图,这些图并非他们二位所画,而是请画工绘图完成的。与今天的科学线描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其高超的水准仍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比如这件牺尊,整体器型饱满,铜器质感准确,线刻结构合理、清晰,动物神态表现自然,实乃高手所为。

铜牌与线描图

图左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收藏的一面东汉鎏金铜牌(Circularplaque),现状残损严重,中间还有一道很深的折痕。读展签知道上面是西王母,下面是守门人,还有三足乌、九尾狐等形象。但即便了解了画面内容,依然无法从展品上辨识出来。于是,我们找到相关材料,做出线描图。通过线描,左侧的铜牌才能被“看见”。

晋式鸟首兽尊(公元前5世纪)线描图

李夏廷先生是考古绘图的泰斗级人物,代表作品有《侯马陶范》《晋国青铜艺术图鉴》《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其所描器物,可以说古风犹存,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极好地反映了原物的艺术气息。

云冈第8窟线描图

这是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人所画的云冈石窟第8窟线描,成果主要发表在年至年出版发行的《云冈石窟》中。此图发表于年,其造型的精准、线条的质量与精神、绘制者认真的态度,以及具体的对残损处、推测线的处理方法等等都非常出色,堪称楷模。

发言着重于线描绘制方法的讨论。对于画像而言,直描法无疑是最适合的。具体而言,即以高清摄影照片为基础,参考研究资料、考古报告、原石拓片等文献材料,AdobeIllustrator与数位板配合,智能笔直描。另外,部分线描仍然采用传统的手绘方式,以发挥其尚无法被新科技代替的独特价值。这两种技术在淮安、莒县卷线描的绘制中均进行了充分实践。小组成员也就详细的操作方法、具体问题与暂行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汇报,并表示线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即“以线格物”,其成果是知识,是研究和解释,并非结论。

Ai绘图的分层

Ai绘图最显见的进步就是将画过的笔迹变成路径,操作者可以选中每一根线条,分层绘图,以提取单独的形象。图中呈现的一种颜色就代表一个图层。具体方法是,在简单画面中,为每个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建立单独图层;复杂的大场景可分组建层;背景整体建层,原石轮廓单独建层。

2.接下来是徐呈瑞发言。他对《汉画总录》使用线描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简要汇报,主要对《汉画总录》在出版过程中使用线描的三个阶段进行了说明。从最初的全部线描到认识到线描的局限性,以示意性线描作为简单的辅助说明的手段代替,再到后期结合新的描图技术和扫描技术来进行更加科学的线描方法三个阶段,尽量弥补过去材料无法清晰公布和印刷品自身局限带来的普遍缺憾。另外,也说明了汉画研究所在线描工作中的核查、校对等流程和细节规范,尽可能保证画面信息的准确性。

孝堂山祠堂原石局部年,《汉画总录》将会展开对孝堂山和朱鲔石室的著录,除了现场的观察记录,线描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会依赖最新的拍摄和微痕扫描的图像增强技术。3.第三位发言者是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惠鹏宇。他的发言集中于现代科技在记录、表现文物上的新进展,重点讨论了“微痕扫描”技术在对器物、雕塑、建筑等对象进行形象提取与呈现时的表现,尤其是对于画像石和文字碑刻类文物有不凡表现,但对于线刻较浅、干扰项多的画像石则相对乏力,无法形成清晰闭合的矢量文件,但仍可作为手绘方法的有效辅助技术,以提升线描的准确程度。云冈佛像剖面图制作过程

以电子数据转换“虚拟体”,切出截面,即可快速得到准确的剖面轮廓,在软件中快速生成线图。

渗金多宝佛铜塔数字线描多宝佛铜塔总高5米,现藏于北京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无量寿佛殿内。形制为仿木塔构造,周身满布浮雕,人工测绘难度极大。若利用扫描技术,以三维数据转换为线图,效率更高。法源寺碑刻微痕扫描图“微痕扫描”技术可以有效辨识漫漶不清的碑刻,其还原能力与客观程度均远胜拓片。4.随后北京大学的朱青生老师发言。朱老师首先对TTLP线描小组的工作给予肯定,同时对线描主体性进行了反思。在计算机记录技术介入到考古与艺术史之后,相关领域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可以更多呈现作品原貌的科技手段。真正的理想状态是,手绘线描与微痕扫描各行其事,分担解释、展示与记录的功能,由此,使科学研究得到更加丰富确切的材料,同时也使艺术品的美感得到充分的展现。

鹰头速写

朱青生老师以吴作人先生的速写稿为例,讨论了线条的质感问题。他认为,艺术性是永远无上的追求,但其工作的难度与描绘目的,使之无法成为普遍通行的绘图方式。

观音像线描

这是一幅日本人绘制的观音像线描图。朱青生老师认为,此幅线描对绘制对象进行了准确清晰的描述,艺术表达的程度也相对适宜,同时满足了记录、说明、展示等诸多目的。

5.山东博物馆的杨爱国老师对线描应用于展览展示的问题有很大兴趣,因为其所在博物馆即将进行展览改陈工作。他表示,博物馆除对文物作基础展示外,还应将线描技术融入到展览之中,准确与富有质感的线描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观看文物、理解文物。

6.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郑岩老师认为此次会议涉及线描的目的、态度、功夫、情感等复杂问题。线描有艺术性、科学性两种表达,也存在多重目的,然而其是否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微痕技术传达作品原本意图与面貌的能力已经足够强悍,令人十分惊叹,有时候也不必再转换为线图。在未来,此种呈现各种信息的线图或许不会再见于考古报告。而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目的、问题与理解,画自己的线图。对于《汉画总录》和线描小组的下一步的工作,尤其是朱鲔石室线描的绘制,郑老师提出建议,比如对底线、草稿线的处理应再作权衡。还有祠堂的外立面(几乎是所有石板的背面)还存在画像,如果能将这些线条提取,将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案例。

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线描图

这四幅线图出自郑岩老师之手。为了配合学术研究,他画了大量的线描图。他的线描和他的文章具有一样的风格——严谨、沉稳且优雅,线条的质量非常好。

7.淮安市博物馆的刘振永老师谈了自己对线描的理解。他认为目前文物最普遍的展现方式仍然是原物摄影、拓片、线图三种方法的结合,但拓片与线描中人为干预的程度较高,应更加重视准确性问题。优质的线描应在保证客观呈现的基础上,表达线条的质感,传达原作的精神。

8.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的刘冠老师对Ai技术介入线描绘制的现状表示肯定,并认为思考“如何使用线图”将会对《汉画总录》的出版与数据库建设有重要意义。9.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彬彬老师表示“如何运用线描”是目前最应思考的问题。“微痕扫描”技术可以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呈现对象的表面信息,细节展现无遗,而线描则可以有重点、有侧重地展现对图像文物的理解与认识,二者并不相同,这也是机械制作与人为辨识选择的最大区别。微痕扫描技术与手绘线描各自成熟并各行其事是相对理想的未来境况,而在专家指导的前提下,将线描圈定和标识,将图像与文本精准关联,则可能是目前最为可行的一种理想的图像标注运用方式,Ai绘图也为此提供了技术条件。0.朱青生老师对各位老师的发言做出了简单的回应和总结。他认为微痕扫描在未来还可能具有两个重要价值:其一,替代拓片,成为不接触文物的记录方法;其二,进阶为AR,对文物作全方位的立体化呈现,满足研究的需要。而线描则会成为专注于展览、展示的重要手段,微痕扫描则为辅助线描的过渡阶段,二者功能分化。这也将成为汉画研究,甚至是古代文物研究的新出路。

淮安卷画像石原石照片、拓片与线描

《汉画总录》以原石照片、拓片、线描三种方式结合进行出版展示。由于书籍开本与印刷存在限制,使用线描则更有利于细节信息的呈现。

整场会议进行了3个多小时,但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朱青生老师也强调:“线描今后应该更多地通过辅助工具和软件程序的帮助,成为每一个研究者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认识和陈述自己的研究结果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会议结束前,姜彦文代表TTLP线描小组对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帮助下把线描作为一个事业继续下去。徐呈瑞表示,希望后面还有机会就《汉画总录》的推进与线描工作的进展,邀请大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