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我带落落去看了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百年记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6
足不出杭,带着落落去云冈石窟第12窟逛了一圈,这都得益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特展:“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11月1日重新面向公众开放,我们赶紧预约了,第一时间过去看展。要知道从去年年底就看到印着“云冈石窟”的集装箱出现在校园,将近一年时间终于能够一睹真容。

·3D打印1:1复制的第12窟,震撼到我们了,真的好像去到了云冈石窟;

·整个展览结构很舒服,展品也丰富,还有志愿者导览,跟着听一遍很有收获;

·互动体验做得很好,给飞天涂色还能听到飞天手中乐器的声音,深受小朋友喜欢。

下面就按着展览的顺序来详细说说。

展览入口处的主题墙,就是按照云冈石窟的样子来做的,明窗里露出的佛头,墙上取自魏碑的“魏风堂堂”四个大字,略显幽暗的灯光,恍惚间好像穿越了时空。(“魏风”两字直接从魏碑中取出,而“堂堂”则是上下各取自不同的字,因为魏碑中没有这个字。)

第一单元:“岁月留菁华”,展示的是云冈的雕刻之美。有早期的起源于遥远希腊的犍陀罗造像艺术,方额丰颐、高鼻深目、细目长眉、挺拔健硕;也有中后期逐渐融入汉文化之后,展现出来的面容和蔼、秀骨清像。当你站在这些雕像之前,很容易感受到这种历史的变迁,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里面的一个圆锥体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志愿者告诉我们,这竟然是一个大佛的眼珠。这后面还有一个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具体的内容等你们自己去看吧。落落和我们都惊叹于眼珠的大,想象了一下,这大佛得多大呀!

对佛像不是太有感触的小朋友,对动物的雕像会更感兴趣一些。这个区别于后来中国文化里龙的形象的龙头,还有这个已经残缺的小狮子,都让落落直呼可爱。

第二单元:“瑰宝再发现”,展出了很多古老的出版物、老照片,讲述了云冈石窟从被发现到现在,百年来的研究和记录。这部分可能是小朋友不太感兴趣的,却是我看了又看的。

从年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第一次向报道了云冈石窟,到年《国家地理》杂志首次向西方社会深入报道,到我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专门撰写云冈石窟的一期《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周总理主持重修石窟的记录,到如今的大开本画册,可以看到云冈石窟的重要价值。

这个部分还有影像资料在播放,可以直观的看到云冈石窟,落落虽然在看文献资料的时候叫累,但是在这里却津津有味的看完了短片的介绍。

第三单元:“考古新发现”,介绍了近30年来的最新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窟顶的佛寺遗址。寺庙建筑上的鸱尾和瓦片、瓦当,还有仿木斗拱的石质的一拱二升,印度风格的须弥座,这些建筑构件都展示出了北魏时期的建筑风格。

还有石刻造像铭文,看起来不觉特殊,却因为不是洞窟原刻,而是刻好后镶嵌到这里的,成为了北魏后期重修第20窟的重要证据。历史啊,往往在细微处记录着真相。

落落对这个厅很感兴趣,也许是因为很多陶器日用品更接近她的认知,也许是吐着舌头的小狮子门砧石吸引了她,看完展览后折过头来,自己拿着本子照着画了好久。我们没催她,正好去翻了翻那本大大的画册,好好感受一下云冈石窟的美。后来发现她画了整整两个展柜的东西。

第四单元:“数字化再现”,直接将我们带到了云冈石窟。1:1复原的第12窟,色彩华丽,四壁和顶部层层叠叠,布满了佛教的故事,和飞天伎乐。实在是华美,怪不得被称为“五华洞”之一。整个洞窟复原得非常真实,连“到此一游”都原模原样复制过来了。

3D打印花了13个月,颜色无法打印,是云冈石窟研究院的画师们画了8个多月上的色,个模块装到8个集装箱,运到这里像积木一样搭建之后,我们这些观展者才有了这么身临其境的体验。由衷赞叹,科技给人带来幸福。

第12窟也被称作“音乐窟”,那些区别于敦煌的比较健硕的飞天们,拿着14种乐器,可见当时各民族的乐舞艺术都融合在这里了。

而互动体验区,更好的展示了“音乐窟”的特色,可以为手持乐器的飞天们上色,然后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