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为啥北朝的国号都爱抄袭汉族隐藏在国号里的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1/22
北京看雀斑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448995.html

史书中有两个非常有趣的记载,一个来自于南北朝时的北魏官方史书《魏书》;一个来自于《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三。

《魏书》称呼当时的汉人政权东晋为“僭晋”,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也就是在这个胡人政权眼里,东晋是冒牌货,不是华夏正宗。称呼刘宋、南齐、南梁,则统一叫“岛夷”,意思是蜗居小岛的蛮夷。

这很过分,尤其这话出自胡人口中。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北朝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其过程史称“五胡乱华”;南朝则是汉族政权,宋齐梁陈,都是汉人政权。

《资治通鉴》中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迁都到洛阳之后,南梁的一个汉人将领陈庆之非常感慨。他亲自到过洛阳,结果却发现跟想的不一样,他原本以为两京(西安和洛阳)沦陷于胡族之手后,必定是乌烟瘴气的,长江以北变成戎狄之乡,这还了得?

但事实很打脸,他在洛阳看了之后,才觉得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没错,就是鲜卑人统治的中原。至于自己的江东,跟中原比起来,呵呵,差远了。

这也很过分,很心酸,因为这事儿从一个汉族将领之口说出来,说明中华皇帝已经是胡人了。也是对鲜卑人历史功绩的肯定。

问题是,是不是华夏皇帝,并非依据地盘来看的,而是依据文化来看的。华夏文化早期区分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就是以文化来划分的。比如语言、生活习俗、衣饰冠带是否跟中原诸夏相同。衣冠如仪,就是华夏一族,无论出身;披头散发,赤足纹身,那就是蛮夷。

胡人狩猎图手卷设色纸本

现在,连胡人都看不起汉人,只能说明他们已经全盘汉化了,在当时的文化认知上,远超南朝。南朝汉人在做什么呢?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解释了。南朝,成了北朝全盘汉化的试验对象。而北朝文化的影响,直及隋唐。

北朝胡人们入主华夏文化的决心从他们的国号就能看出来。

01北朝胡人政权国号,抄袭汉族之周、汉、齐、魏

北朝总共有五个朝代,都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共五个国家。

“北”,是历史为了区分加上去的,北后面的就是国号。五个朝代,国号共三个。魏、齐、周。

这国号我们很熟悉。曹丕代汉,国号就是魏;春秋战国时有诸侯国齐国;周,更不得了,是中国封建的奠基者,周武王灭殷纣王所建立的政权。

没有一个不是华夏正统的国号。

这绝对不是随便取的国号。胡人们很早就在国号上打华夏文化的主意了,他们自己做过很严肃的声明。

比如西晋时期的刘渊。他本身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属于匈奴铁弗部。但他在公元年——西晋太安三年——突然在左国城(山西离石)宣布自己为汉王。公元年,他迁都平阳(山西临汾)宣布自己是大汉皇帝。

我们知道历史朝代的顺序是,秦、汉、隋、唐。

已经有过一个汉了,为什么还要有个汉?

刘渊是故意的,连他这姓,都是模仿汉高祖刘邦取的。他称王的时候,谋士们建议要复兴匈奴,让呼韩邪单于的大业再度兴起。

刘渊说:呼韩邪单于算什么?要学汉高祖、魏武帝,才是真正的复兴。

(按:见《晋书》)

虽然有作秀嫌疑,但不得不佩服刘渊的聪明,他深知中原华夏政权斗争的精髓——正统才是最大的旗帜。

所以,他的心思是,汉人既然无法复兴汉高祖的大业,那么让我来吧。

于是,刘渊宣布,自己是汉高祖的外孙,是汉景帝的表兄弟,追尊三国时蜀汉后帝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

三祖,是高皇帝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五宗师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

这恐怕是连汉高祖刘邦以及刘禅都没想到的。汉灭了几百年了,竟然复活了?!

这国号,相当有号召力,也是对西晋的叫板,也由此开启了五胡之乱的序幕。

而有趣的是,汉高祖、汉武帝等,一辈子的敌人都是匈奴,汉武帝更是把匈奴打得四散奔逃,现在一个匈奴人竟然国号称汉!这个政权在后来灭了西晋,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

讽刺是讽刺,但也说明了胡人们在同汉文化较量的时候,向汉文化的靠拢。这拨人人,都是汉化的匈奴,从小都是在洛阳长大的。到刘渊的四儿子刘聪时,他已经是冠绝京城的书法家、汉学家、汉语作家。

北魏、北齐、北周,都是如此。

北魏、东魏、西魏都是鲜卑拓跋一族的。拓跋部本在阴山南麓,也就是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那地方,被称为敕勒川。

有一首歌,就是鲜卑人作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谁能看出来是少数民族作的?

由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六国的乱象,统一了北方,定都洛阳。国号魏。

拓跋珪的偶像是魏武帝曹操。他建立的国家规模跟曹操打下的天下差不多。曹操的谥号是“魏武帝”,拓跋珪的谥号是“魏道武帝”。

北周也是鲜卑人建立的。孝闵帝宇文觉即位时称为“天王”,他称自己为“周公”。没错,就是儒家尊崇的圣人周公。所以,他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周。隋文帝杨坚,本来就北周的臣子,开启了隋。

所以北朝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都是依照汉文化行事。这过程,是胡汉文化互相交融的过程。

02鲜卑人的全盘汉化计划,国号背后文化靠拢

拓跋珪称帝的过程,完全是依照汉文化行事的。北魏的崔浩评价他说:“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魏书》)

漠北之人,说明他是戎狄之辈,入中地,就是入中原,结果是“变风易俗,化洽四海”。

鲜卑人本来是游牧民族,对于汉的政治文化比较陌生。拓跋珪就利用这一点,大量启用汉族知识分子担任文官。她在平成,建立太学,祭祀孔子。

汉人一看,这人不错呀。

接着,他强迫鲜卑人摈弃游牧文化和生活,直接加入农耕生产。于是,他四方征战,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全部占领,然后迁都洛阳。

等到了洛阳,这地方根本不适合游牧生活,鲜卑人也只能以农耕生活。游牧民族通常是聚居的部落,但拓跋珪在洛阳,下令各个部落就地解散,各分土地,然后定居。设立朝廷,命立大臣,作为管理。所以,《北史》说他“克翦方难,遂启中原。垂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

这是完全的向汉文化融合,鲜卑人没有反抗的余地。

鲜卑人衣服,夹领小袖

在拓跋珪眼里,鲜卑人的民族性必须抹杀,而成为汉人。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是已经是彻底汉化了。他也彻底让鲜卑人从一个游牧部落变成了鼎立中原的农业帝国。他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也就是要彻底摈弃鲜卑文化。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

他自己带头改姓,姓“元”。他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

鲜卑人当然有很多不愿意,拓跋宏要么循循善诱,要么恩威并施,甚至武力正压,

连他的太子元恂,都因为反对他的汉化,而被他处死。

拓跋宏的目标很伟大,他问群臣:各位爱卿是想朕和大魏超过商、周呢,还是比不上汉、晋。

大家当然都说必须超过呀。

拓跋宏说,那要超过商、周,是移风易俗好呢,还是因循守旧好?

大家当然都说需要不断进步,怎么能墨守陈规,原地踏步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画像,汉服汉冠

拓跋宏说好,那咱们就改革。从今天起,朝堂之上,全说汉语,不许说鲜卑话。禁止宫中穿胡服,把那夹领小袖子的衣服都给我脱了,穿汉服。凡是在洛阳的,籍贯就是洛阳,死了之后,一律葬在洛阳。度量衡,一律按照汉人规矩来。

从此之后,北魏的地盘上,再也没有胡汉之分,民族界限几乎不存在了。洛阳一时成为当时的华夏文化中心。

没分别最好,中原的华夏文化圈子里,本来就是不做分别的。

03胡汉文化交融,容纳四海,趋于统一,直射隋唐

华夏文明的思想体系中,从来没有南北之分。中原是普天之下,是四海之内,四海之外的,都是蛮夷戎狄。从商、周,到秦、汉、魏、晋,华夏民族就认为自己在天下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中心。所以称“中国”。

中与非中的划分,就是文化上的划分。

现在,有了南北朝。突然划分出南北来。谁是主,谁是辅?到底谁才是正统。当然需要争。

北魏时所建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被认

文化的争,并不一定要是武力。汉人都到了南方,都城变成了建康(南京),本来已经不居中了,但因为在文化上自以为正统,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心。

胡人们也是这样想的。拓跋宏迁都洛阳,就是先把政治文化的中心占住,然后全盘汉化,就可以自居正统了。

他们的心思完全一样,匈奴人建立的前赵(也是刘汉),羯人建立的后赵,羌人建立的后秦,氐人建立的前秦,几乎都想往洛阳靠近,至少要占住长安。

如此一来,简直是天翻地覆。

长城之外的少数民族要入主中原,只有一个选择,越过长城,跟随文化,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他们入长城来,都是想改变中国,换个天地的。但要改变中国,首先就得改变自己。汉化,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而汉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相互影响、消融的过程。

北朝、五胡都很强大,武力上很强大。但他们依然灭亡,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武力,是因为被文化消融掉了。从匈奴到羌族、鲜卑,都是居住在大量的汉族中间,移风易俗,相互通婚,原先的民族性渐渐不见,成了一种新的汉族。

汉文化也受胡人文化的影响。

魏晋之前,中国的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三国时“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因为两人都是席地而坐在一张席子上,管宁把席子隔开,就表示与对方绝交。但后来渐渐地开始坐在椅子上。

以前古人是双膝跪地,屁股蹲在脚后跟上,挺直腰坐着,孔子、孟子、汉武帝、项羽、曹操,都是这样坐的。但五胡入主中原之后,汉人也开始双脚放在地上,屁股放在椅子上坐了。

鸿门宴中,席地而坐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胡”的词语,比如,“胡作非为”、“胡言乱语”、“胡思乱想”,你能解释清楚这个“胡作”是怎么个作?“胡言”是怎么个言?“胡思”是怎么个思?

其实这个“胡”,指的就是胡人。胡人的作法、语言、思想,跟华夏文化是有区别的,汉人跟着他们来作、说、想,那就是胡作非为、胡言乱语、胡思乱想了。

甚至,我们说世界,怎么才叫世界?我们看魏晋之前的书,不会说世界这个词,要么说天下,要么说宇内,要么说四海,贾谊的名篇《过秦论》,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四个词一个意思,但就是不说世界。

但胡人说世界,这来自于《佛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北魏最尊崇佛教,云冈石窟佛像群、麦积山、龙门石窟等就是例子。认知是智,领悟是慧,合起来就叫“智慧”。

这都是胡人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但这些都存在于汉文化中。

可见胡人文化和华夏文化是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从而是胡汉界限模糊,最终共同成为中国文化。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如此,看五代的国号就知道了——梁唐晋汉周!

(按:史书称谓,国号前加前或后,比如后周、后唐、前蜀,也根据方位说,比如南汉。)

这种文化交融,对后来的隋唐格局,影响非常大。隋唐的皇帝,也都有胡人血统,隋文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与唐高祖李渊之母元贞皇后都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女,独孤信是鲜卑族人,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所以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有鲜卑血统。

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华文化容纳四海、丰富深厚的重要时期。虽然,那三四百年中,地分南北,风云激荡。但文化从来没有分过南北,一直在趋于统一,最终形成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