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溯是一名
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博士生
但他却像热爱代码
一样热爱着文物
他利用自己擅长的
人工智能和空间信息技术
做文物的虚拟修复工作已有11年
他与文物的结缘
始于十多年前的一次调研
年,研究生刚入学的杨溯
被派去位于重庆的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学习测绘
图:修复前的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
经过测算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有只手
其中有多只是破损的
从年到年
杨溯跟着团队一起
对这些破损的观音手进行虚拟修复
“当时我们把每一只手的姿态
都描述出来了
根据千手观音像左右手的空间对称关系
去判断缺失手指的几何形态”
图:实体修复后的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
经过三年时间
他们虚拟修复了几十只观音手
为千手观音像的实体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明佛脸识别技术
他制作数十张“佛脸身份证”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
处石窟、10万余尊佛像
默默屹立了多年
随着千余年时光的流逝
昔日神采飞扬的佛像
如今已变得有些陈旧斑驳
年
杨溯试图用自己的代码
弥补这份时空遗憾
他走访了各大石窟
寻找保存完好的佛头
为它们留下了一张张肖像照
并依据这些照片研发了一个新工具
「佛脸识别技术」
杨溯通过双手在键盘上的敲打
让一尊尊被岁月侵蚀的佛像
又回到了被雕凿出时
清晰的模样
杨溯:没有人能知道它过去到底是什么样子。虚拟修复在某一个假设的前提之下,给出一个最接近于历史原貌的样子。
在纪录片中
我们看到杨溯通过代码编程的技术为
传统文物进行数字化存储
为佛像的保护、修缮、研究
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依据
可如此依赖于代码编程的技术
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增添了难度
让普通的文保工作者们望而却步
云端地球助力文物保护
随着实景三维的发展,我们对传统文物的保护有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无人机+摄影测量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云端地球实景三维重建云平台的技术升级也让我们对文保工作有了全面的思考。
通过一部手机、一台单反,就能实现文物建模从采集到重建的全部过程。
▲佛头
与传统的测绘建模不同,云端地球上通常一个小物件只需要拍几十张图像,上传至云平台就能一键生成三维模型。(数据采集越精细,模型精度越高)
现在已经有不少用户在利用旅游放假的闲暇之余,将三维重建的文物上传到云端地球模型广场上展示了出来。
▲云冈石窟-佛像
▲八卦山大佛风景区
无论是大的古建筑群还是小的佛像模型,都能在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建模。
▲山西博物馆-佛像
曾经雕凿佛像的匠人们
就像现在的“程序员”一样
是那个时代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
虚拟修复仿佛也像一场
跨时空同行之间的交流
通过三维重建
在古与今、现在与未来之间
搭建一座可以互通的桥梁
如果你也对实景三维感兴趣
可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