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数字人文绽放异彩文化只眼人民网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1/10

通过词频统计快速抓取《红楼梦》中的多个人名;利用三维建模和3D打印技术“重塑”云冈石窟第十二窟;抓取分析人气值、集资榜数据,研究《创造营》等热门综艺节目的粉丝行为……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正催生出“数字人文”的全新研究范式,在驱动学术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其创新研究成果也逐步惠及大众。

数字人文是研究者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跨学科实践。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的“阿奎那项目”,即用计算机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全部著作及相关文献制作语词索引。数字人文最核心的特征是用数字技术解决传统人文学研究中遇到的、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说来,恐怕还略显抽象,我们不妨举几个数字人文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案例。

文学研究方面,令研究者发愁的一个问题就是海量文学作品并没有进入研究视野,进而对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缺乏高屋建瓴式的准确把握。年,中国新版当代小说就有种之多,更别提汗牛充栋的网络文学了。当年网络文学注册作者已达万人,其作品量可想而知。因此,想要把握当下创作的潮流和趋势,数字人文给出的办法是“远读”(distantreading),与贴近作品、以准确把握某一文本为目标的“细读”(closereading)相对,远读将镜头拉得更远、视角更广,考察作品的范围更大,通过忽略无关的细节信息,利用数字技术从宏观上更加客观准确地描摹出文学创作的概貌。

年,谷臻故事工场CEO走走通过抓取年至年40年间,位作者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篇长中短篇小说,从每十年的地理位置变化、明快—沉郁作品比例、影视改编类型曲线、主题变迁等6个维度着手,解读《收获》40年作品风格的变化趋势,是远读研究方法的一次尝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词频数据分析,他们发现《收获》第一个十年(年—年)刊载作品的高频词是“我要”,反映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表达欲望的提升;第二个十年(年-年)的表达主体从“我”扩展到“我们”,“家庭”伦理关系成为最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