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郭颖最近交了一个“朋友”,块头有点大,年纪也不小,甚至说“变脸”就“变脸”——川剧的“百年戏窝子”。 “百年戏窝子”是戏迷们给悦来茶园、锦江剧场、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等起的爱称。作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二院总建筑师,郭颖要做的就是带领团队,帮这位年迈的“朋友”完成“摇身一变”,将它升级为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年这个新地标将重新投入使用。 郭颖从业近20年来设计过不少建筑。在做成都川剧艺术中心这个充满标志性和想象力的建筑项目之初,郭颖就感到似曾相识,相处久了,他越发觉得,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完全就是一位老友,帮自己寻回了许多温暖记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婷设计“新”房子留住“老灵魂” 与成都川剧艺术中心这位“老友”相处,郭颖的记忆深处常常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烛光人影千年事,锣鼓一敲开场来。”而他愿意扶着这位“老友”,跟着它的脚步,寻迹进入直觉的更深处,把脑海中活灵活现的形象,慢慢通过建筑设计浮现在眼前。 华兴正街有家老牌煎蛋面,悦来茶园里有纯正的川剧表演,盘飨市的卤味很不错,百岁的商业场曾辉煌一时……郭颖敬重这些“百年戏窝子”背后的“老灵魂”,所以设计一个怎样的“房子”放在这儿,才能留住老的记忆,延续周遭的文脉,他思考着。 郭颖有着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认为设计建筑虽然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不能天马行空,但是被传颂的优秀建筑作品,无不传递出建筑师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一个建筑师只有雕琢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才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去愉悦使用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全方位的空间体验,“再有趣的房子,都是为了给人使用,所以动人的建筑需要融到大家的生活中去,好坏由使用者来评价。” 城市更新是建筑师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命题。在郭颖看来,城市更新的灵魂是留住记忆,建筑的生命力在于使用者赋予的生活场景。处理“新与旧”,自然就成为设计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的核心命题。 川剧的性格是接地气的、豁达火热的、亲切的,于是团队在考虑建筑的外墙主色调时,抛去了城市里常见的浅灰、白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红色,这红色在晴天、雨天、阴天的色调,都要考虑在内,细腻程度不亚于女生选口红色号。建筑外形样式上,红色外墙与灰色的飞檐式起翘建筑屋顶呼应,将官式建筑线条的端正雅致与川西民居中青瓦的自在灵动融合,恰似干事不马虎又透着一丝幽默的四川人。而戏迷们熟悉的悦来茶园将从锦江剧场西侧搬往东侧二楼。成都川剧艺术中心还将增建一个小剧场,与悦来茶园分别位于锦江剧场东西两侧。小剧场约有个座位,和大剧场锦江剧场差别化定位,形成“双剧场”格局,以满足不同规格的川剧演出。 升级后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声学、舞台将按川剧专业演出的要求设计,锦江剧场内部舞台与座椅将全面翻新。此外,演出将不再局限于厅堂之内,室内、室外、挑台、广场皆可演。传统戏台转换为一座面向城市的“万年台”,前来打卡的游客能在外部看到露天川剧表演,也能走进内部参观博物馆里的川剧珍贵文物与光影资料。 在这里,最正宗的川剧艺术表演将邂逅记忆中老成都的茶戏生活,还有以川剧为主题的咖啡馆、酒吧、文创店、时尚音乐与动漫主题聚会。白天,红色外墙日后会配上受川剧武生服饰启发设计的金属帷幕,白天在阳光的映衬下,红色格构会表现出别致的光影与质感;夜晚,剧场的灯光透过金属帷幕缝隙照出来,朦胧中又有一丝梦幻诗意,“老灵魂”将延伸出生命力。用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传统文化 最近,仍有施工人员架着机器,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建筑外壁进行高空作业,有时建筑还会亮灯,灯光汇成不同形状的花纹。据了解,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将在6月下旬完成所有外观呈现,古老、雅致、现代,富有中国韵味,是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留给不少路人的印象。这种建筑外观和郭颖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用现代手法表达传统中国传统东方的精神。” 郭颖原来的设计审美偏好可不是这样。他曾喜欢过那些看上去很酷,有潮流感的建筑,“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种建筑更年轻有趣、更现代一些。” 转变发生在年某天的一次偶遇。那天,郭颖坐了2个小时的车,到了天津蓟县(今蓟州区)中国现存著名古代建筑之一的独乐寺。该寺所在的山门不大,但它出檐非常深远,斗拱很大。这是郭颖第一次在书本外看到那么久远的古建筑,一下就被“镇住”了,这种建筑和宋代的精致不同,也不像清代建筑稍显拘谨,承了唐韵的雄浑,意境深远。“这种建筑的深远,能看出我们祖先的胸怀,回响着那个时代的气度。”的确,始建于辽代的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早已闻名海内外。 这次蓟县之行,也促成了热爱背包上路的郭颖为自己安排了一次“非典型”的硕士毕业旅行。他以国内古建国宝留存最多的山西省为起点,从大同开始,独自一路向南,看完云冈石窟看华严寺、悬空寺,往五台山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山西东边就是河北,他坐县际小巴翻太行山到河北的县城继续看古建筑,有时候花个30元钱住小旅店,坐火三轮,当地居民很好奇,“你是不是外国人,中国人旅游没你这种玩法的。” 顺着梁思成、林徽因做建筑考证的地点,郭颖一路被传统文化的美打动。“反正那些建筑都特别牛,有时候无意间走进一个小学,小学里一旁是仓库,一旁是精湛的古庙建筑,看着特别令人感动。这些近在眼前可以触碰的古建筑慢慢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的东方精神在哪?我们看到很多国际上很厉害的建筑设计,最后都在寻找和回答一个问题,怎么从你的文化里找到你自己的?怎么能说这个东西就是代表了你自己?” “这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都会面临的命题。”在郭颖看来,这个命题就是如何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用现代建筑语言诠释出来,把它转化成你自己的建筑设计,把它作为自己设计的一个灵魂。 如今,郭颖依然保持着旅游的习惯,他会一边看着吃黄草的马儿,一边欣赏与它们相映成趣的徽州小院;他会看着江浙地区远离城郊的小洋房,顶着当地特有的金属球,随着邻近安徽的距离越来越近,金属球变成了马头墙的房子;他最喜欢苏州园林,休息时不知道去哪儿就去那里逛逛。“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行业里的小学生,有太多的榜样值得我学习。”好建筑的生命力应该融入生活细节里 郭颖认为,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追问为什么:“我觉得好的建筑就是动人的建筑,建筑是建筑师设计的,但使用者都是普通人,所以无需用专业术语去评判它,只要它在某个瞬间打动了你,让你觉得看起来很美,用起来有趣,待在这里很舒服,觉得这个房子很生动,那它就是好的建筑。简单地说,打动人越多的建筑就越好。” 郭颖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但设计理念却是偏理性的。他选择当建筑师,一定程度上是受当结构工程师的父亲的影响。郭颖初中就开始学画画,觉得建筑系是工程与艺术的结合,很有意思。但他入行后才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浪漫。他认为,如果按逻辑来做建筑,一步一步做好,一定能做成一个合格的建筑和良好的建筑,做到这一步,可能有85分。但如果想成为国内国际优秀设计师,拿得出能“秒杀”别人的建筑方案,就与你的世界观、人生体验、知识积累、个人艺术天赋有关了,这些决定着百分制里面最难往上的15分。 郭颖相信,好建筑的生命力应该融入生活细节里,好建筑应该是有温度的。郭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让建筑有温度,有中国现代品格。这一理念也应用在了望丛祠博物馆、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成龙校区、成都青羊区实验中学光华校区等建筑的设计中。对他来说,小到厕所踏步的高度,雨棚的长短高低,大到建筑的总体规划,与人沟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建筑师用心体会。“在做项目时,他一直会追问为什么,很多个为什么。”郭颖的同事郝俊霞说,正是这些各方面的“为什么”,让自己从造价、施工、设计质量、项目完成度、后期管理、项目甲方、施工方、审批方、管理方等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郭颖希望大家最终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感受到“新与旧”的融合与更替。同时,他也期待着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投用后,自己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潜伏”在老人家、游客、年轻观众中,看他们怎样使用这个建筑,听听他们对自己这位“老朋友”最真实的评价。人物名片郭颖 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二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年荣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年中建西南院优秀创作人才,代表建筑作品有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中国普洱茶博物馆、望丛祠博物馆、广州设计之都、珠海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