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来自年的摄影集
本文所有照片全部选自出版于上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大关》中有关云冈石窟的部分。照片记录了当时中国大地上不同城市间的风土人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亚细亚大关》封面当年参与云冈之旅摄影的记者叫做岛崎役治,在图集的前言,他写下了去往云冈石窟的经过。
当时已经是年十月的深秋,一行人从北京的正阳门出发,乘坐汽车沿着北京城墙来到了西阳门车站(今北京西站),这里有着直接通往大同的火车。所有人乘坐当天7点40分的列车,经过一整天的颠簸,于夜间9时左右到达了大同火车站。
云冈摄影行的游记内容休整一天之后,众人于第二天早上出发前往云冈石窟,游记中还特别提到大同的城门到了清晨7时才会打开,准备过早的一行人一直拖到了7点30才可以向石窟前进。
与如今便捷的交通有所不同的是,当时离开清远门后是一望无际的田地与崎岖不平的山路。一行人只好雇了本地的轿夫,到达云冈镇共花费了大洋一元五十仙,并且还额外付给了轿夫一大洋的酒钱。
三小时左右的颠簸之后所有人最终顺利抵达云冈石窟的石窟寺,寺庙内修行的僧人热情的招待了岛崎役治一行人,并把寺院内的一间房间空出来供大家留宿。在食宿问题解决之后,他们拍摄了下文珍贵的影像。
云冈石窟改造前景区地图百年前镜头下的千年石窟
此照片即为众人于年十月到达云冈石窟后在石佛古寺前所拍摄到的第一张照片。门前还可以看到许多好奇的本地人看着记者一行人。此寺最早被叫做石窟寺,初创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但其间经历多次的战火被毁坏而又重建,照片中所看到的寺院为多年前清初时期所重新修建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侧的古树如今依然可以看到。
画面记录下了年东方窟中的第一窟中的北魏风格的”佛塔图“,这座原本为5层的石塔雕刻,因为千年间的风化,下两层已经难寻其踪影。
画面为当年云岗石窟的第二洞(寒泉洞)画面,同样因为千年间的风化,塔的下侧已经很难看出其原本的样子。根据史书记载,画面中墙壁的脚下原本常年有清泉流出,云岗周边人吃水全靠这口泉水。《云中郡志》中还画有把石窟寒泉的水引入十里河的场面。
此照片为当时所拍摄的东方窟第三窟的画面,这尊石像是云冈石窟内所有佛像中最大的。从时间上来看,此窟的开凿时间相对于其它石窟更晚。佛像上的许多细节之处已经有很明显汉化的迹象,且具备隋唐早期石窟所应有的特点。
画面展现了当时出现在中央窟中的飞天石像。这些原汁原味的北魏风格雕刻无论是与之后的隋唐,还是更加靠后的明清时期时刻都有非常大的不同。幸运的是,如今进入中央窟的旅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十分完整的飞天石像图。
此画面即为云冈石窟中有名的露天大佛,北魏年间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窟前沿结构大约在年前的辽代时期发生过一次坍塌,随后形成了照片中所看到的模样。
照片记录了年二十窟露天大佛以西的石窟,从画面中看去石壁上已经出现了多条裂痕。就在这张照片拍摄十年后的年,画面西侧也曾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坍塌。
在结束拍摄后,一行人站在石窟中侧的位置,向西拍摄下了这张石窟西侧的照片。记录下了年深秋中石窟的全貌,镜头中的远处还可以看到位于二十窟顶部的玉皇阁,但遗憾的是如今已经不存。
结语
时间已过近百年,如今的云冈石窟与年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窟前的云冈堡已经成为景区中的一部分,村民也相继离开了此处。石窟前原本原本荒芜的土路如今也已经铺设了石板路。
但景区内唯一不变的则是那些已经保存有年以上的石窟艺术,纵使这千百年间遭遇过大大小小的兵荒与火灾,这些石窟依旧幸运地留存至今。成为供后人瞻仰北魏高超石窟工艺的最好见证。
年卫星地图下云冈石窟景区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