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为我国佛教早期造寺立佛之地。它最早出现在我国东汉后期(年)。南北朝时期,凿岩造窟之风最为盛行。北魏时期。西北地区大肆开凿石窟,如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年),大同的云岗石窟(年),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年)相继开凿。据考证,石马寺属于此时之作,石窟开凿于北魏永熙三年(年)。
寺内所有石刻造像均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个崖面上,共有3个石窟、个佛龛、多尊造像,佛像最大的5米,最小的5厘米,造型优美,刻工洗炼,与云岗、龙门石窟造像有异曲同工之精妙。导游介绍说,石马寺摩崖石刻造像,艺术价值极高,其雕刻之精细,着色之艳丽,造型之逼真,是其他石窟无法与之媲美的,只是规模小了一点,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所以有了“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美誉。一处处石窟造像间,除了从北魏到隋唐的佛像,寺庙内最具有价值的便是悬蜗卧顶的建筑构造了。我们来到大殿后面的石窟廊屋间,只见迎崖的一面,是满壁的石刻造像,另一面则是留了门窗般孔洞的土壁。土壁上,一幅幅明代的壁画精美绝伦,有怀抱琵琶的乐者,有细观表演的佛教人物。土壁与磨崖间的顶部,便是举世无双的悬蜗卧顶。根据记载,悬蜗卧顶修造于明代,是为保护石窟、石佛像等不被风雨剥蚀而建。古代的匠人,在四五米高的石崖和土壁间,一层层用整齐、均匀的砖石等砌起来,最顶部高,两面逐渐耷拉下来。站在石窟回廊内,我们抬头细看,层层整齐的砖石,仿佛披着色彩的蜗牛壳。顺着回廊向内看去,仿佛就是一只巨型的蜗牛横在眼前,我们则如在蜗牛壳里行走,感觉奇妙无比。史料记载,建于明代的这段拱券式廊屋,不仅保护了石刻、石窟和壁画,也给世人留下了据记载全球绝无仅有的悬蜗卧顶特色建构。最后,我们攀上石马寺的铁佛楼俯瞰全寺,更感小寺的神奇。以铁佛楼、大雄宝殿、前亭、石台阶、石牌楼、戏台为中轴线,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二郎殿、一对石马的对称,建筑群与石窟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几乎可以称得上完美绝伦。整座石马寺红石铺院,白砂石砌墙,摩崖石刻造像,石马、石桥、石碑、石牌坊,仿佛是石头的世界,如同用积木垛起来的一样,全然没有一般寺庙葱茏掩映的“禅房花木深”,石马寺白露无隐,尽享阳光沐浴,也算是天下寺庙的奇葩了。小贴士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