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研究院对公众发布消息称,历时9年修缮的云冈石窟第11窟至第13窟正式对外开放,其中第12窟是云冈石窟中的“音乐窟”,享誉海内外。
为什么第12窟会有“音乐窟”之称呢?因为窟内雕刻有恢宏壮丽的音乐歌舞场面,既被称为“音乐窟”,也被叫做“佛籁洞”。
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属于云冈中期建造的洞窟,大约在公元年至年间,属于云冈五华洞之一。云冈中期恰好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及其祖母冯太后临朝共掌朝政的时期,这一时期北魏政治稳定,经济强盛,文化繁荣。也因此,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富丽堂皇。
第12窟具有前、后室结构的佛殿窟,前室北壁分为两层,上层主尊为弥勒菩萨,下层主尊是释迦佛和多宝佛二佛并坐,也就是孝文帝和冯太后共掌朝政时特有的造像形式。后室的雕像同样分上下两层,上层表现释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宫作为护明菩萨修道以备出世,下层则雕刻了释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觉而成佛的一段经历。而被称为“音乐窟“,则是前室门拱、明窗、壁面、顶端雕刻了层层叠叠、充满生机的乐伎与舞伎,其中能分辨的乐伎有47身,能分辨的乐器图像有44件,因而得名。
第12窟的乐伎分为四组,前室北壁最上层呈一字型排列的14身天宫乐伎;分布于前室明窗上、东、西三边的17身供养天乐伎;以及前室北壁窟门圆拱上沿雕刻的10身飞天乐伎;还有前室窟顶与东、西、南各壁相交处雕刻的7身高浮雕逆发夜叉伎乐。四组乐伎共同组成了一个大乐队,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庆典仪式。置身洞中,不禁让人联想当时北魏宫廷的音乐盛典,也仿佛是佛经中描绘的,“大树紧那罗王”乐神率八万四千伎乐在如来面前妙音供养的场面。
其中47身乐器有重复也有细分,种类实际上是27种,不仅包含了西域及西北地区的乐器,也含有汉族乐器。除了27种乐器之外,还有吹指、吹叶、拍掌、弹指四种乐伎演奏方式。在这里,大家可以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音乐窟”主要的乐器,看看是否能认出它们的名字。
筚篥
筚篥的读音是“bìlì”,是一种簧管乐器,历史悠久,由古代龟兹发明,所以名字也是来自于龟兹语的读音。筚篥管身是木制的,上面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筚篥音色低沉悲咽,故有悲笳和悲篥之称。
筚篥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朝何承天的的《篡文》:“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也是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中唐时期,有位善吹筚篥的小童名叫薛阳陶,很受白居易赏识。白居易还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记录了这位乐童的技艺。
壁画中的筚篥
古画中的筚篥
音乐窟中的筚篥(左)
筚篥至今依旧有人吹奏,如日本的东仪秀树,擅长用筚篥演奏现代作品。
法螺
第12窟中的法螺
法螺是佛教乐器,用天然海螺骨制成,在佛教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的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品》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在云冈能够分辨的多件乐器图像中,法螺就有38件;在云冈75组乐器组合中,有30组乐器都配置了法螺。
五弦
五弦就是五弦琵琶,和现在四弦的琵琶不同。有一种说法,五弦琵琶是印度发明的,后印度艺术沿北路东渐,经由中亚地区,大约在六朝后期传入北朝地区。因为传播路线经过了龟兹地区,所以五弦琵琶才又称龟兹琵琶。
另一种说法,五弦琵琶就是应该称为“龟兹琵琶”,因为最初就诞生在龟兹地区,之后由龟兹人向西传入印度,向东传入中原。新疆石窟中五弦琵琶特别多,例如克孜尔第14窟,第38窟,库木吐拉第46窟等,由此可见,早在汉末,这种琵琶就已经出现在今新疆一带。
但无论哪种说法正确,五弦琵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又继续向东传播到日本。唐代杜祐《通典》:“……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
敦煌壁画中的五弦琵琶
音乐窟中的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是横卧在胸前演奏的。根据新疆克孜尔第14窟中的描绘,演奏五弦者双目凝视,头微倾,右手拨弦,左手按在第一把位上。
箜篌
箜篌,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留下光辉身影的古老乐器,《孔雀东南飞》一开头即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见箜篌普及之早,特别是在唐代一度达到鼎盛,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而自14世纪后,箜篌却不再流行,以致慢慢失传了。人们只能在遗存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部分箜篌的图样。
壁画中卧箜篌
唐墓壁画中的竖箜篌
榆林窟壁画中迦陵频伽正在演奏凤首箜篌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云冈石窟的音乐窟中,这两种箜篌都有出现。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
音乐窟中的箜篌(右)
竖箜篌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早在公元前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往东传至中国叫“箜篌”,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就是竖琴。
义觜笛
最下为义觜笛
义觜笛的演奏姿势和笛相同,构造与笛类似,而不同之处,是吹口上有一长方形凸起,上设吹孔。《文献通考·乐十一》:“义觜笛,如横笛而加觜,西梁乐也。而今高丽亦有用焉。”
音乐窟中的义觜笛(左)
不过,《文献通考·乐十一》中所说的西梁,应该不是指中国历史上称“梁”的政权,因为梁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公元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为梁,都城在建康,也就是南京。另一个公元年,梁越往萧察降西魏,次年被西魏立为梁帝,建都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他们年代都在云冈石窟开凿以后,地域也都在南方。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梁”,很可能是“西凉”的笔误。北魏灭西凉,开凿石窟用的也是西凉技工,西凉乐器出现在石窟内,也很自然。
胡笳
胡笳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因最初为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故称为“胡笳”。
蔡文姬有一首《胡笳十八拍》,古琴曲里有相应的版本。事实上,汉代有两种胡笳。一种是管身和簧分开、芦苇制、管上开有三孔的胡笳,流行于广阔的草原民族地区。另一种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的胡笳,流行于广大的中原汉族地区,这种胡笳南北朝以后,逐渐被七孔筚篥所替代。
到了唐代,羊骨或羊角为管、管身无孔的哀笳盛行,流行于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带,一直流传到宋代以后。王维曾在凉州作过节度使,他在《双黄鹄歌送别》中写道:“悲笳嘹泪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排箫
排箫是中国发明使用的乐器,在石窟壁画或雕塑中常见的乐伎使用的乐器,经常和笛、笙或者箜篌等弦乐组合,成为一个小型的“室内乐”多人重奏。
音乐窟中的排箫
最早的排箫,是距今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这个排箫由13根长短递减的禽类腿骨制成。今存最早的两支竹质排箫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多年,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中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
磬
磬是佛教中的一种乐器,亦为佛教礼器之一。据史料载,中国自宋代以后,在汉藏佛教寺院中磬已普遍使用。磬的种类很多,据材质有铜磬、铁磬、玉磬等。根据用途,其外形也有不同,有大磬、圆磬、扁磬等。磬通常被设置于佛案右侧。在佛教召开法会或念诵时,由维那师以棓(木槌)击之,发出绵长悦耳之声,以磬声沟通神俗二界,且使闻者内心产生喜悦。
敦煌壁画中的磬
各种鼓
音乐窟中的腰鼓
细腰鼓、粗腰鼓、都昙鼓、毛员鼓、羯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石窟中的乐器,鼓是一大门类,也多是西域乐器或西北少数民族乐器。
敦煌壁画中的都昙鼓,鼓被置于一个小牙床之上,乐伎右手似乎持有鼓槌,左手作拍击状。
永陵石刻乐队中的毛员鼓
其中都昙鼓发源自印度,形状象腰鼓,但面积较小。《唐书·音乐二》:“天竺有都昙鼓。…都昙似腰鼓而小。”毛员鼓在唐代颇为盛行,唐杜佑《通典》:“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基本上像现在的胸鼓。胸前挂一个鼓,打的好的两个肩头上也有,大腿上面也有,头顶也有。
敦煌壁画中的羯鼓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古时,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羯鼓在都昙鼓、答腊鼓(都昙鼓,形状比腰鼓小;答腊鼓,指揩鼓)之下,在鸡娄鼓之上。羯鼓的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可以在战场上用于战鼓为战士搏击助威。同时也可在高楼上玩赏风景时演奏,时值明月清风,鼓声凌空可以传的很远,特性与其他乐器差异很大。
敦煌壁画中的答腊鼓和腰鼓
壁画中不鼓自鸣,鼓是鸡娄鼓和鼗鼓,同时出现
演奏鸡娄鼓和鼗鼓
演奏鸡娄鼓和鼗鼓(左边第三位)
答腊鼓,如《旧唐书·音乐志二》所记载:“答腊鼓,制广於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就是比羯鼓短,用手指敲击。而鸡娄鼓如《文献通考》记载:“鸡娄鼓,其形加瓮,腰有环,以绶带系之腋下。”是用带子系在腋下,一只手持鼗牢演奏,腋下夹着鸡娄鼓,用右手敲,一人同时演奏两个鼓。
齐鼓“状如漆桶,一头差大,设齐于鼓面,如麝脐然。”该鼓呈带锥度的圆桶状,一头大一头小,在大头鼓面中央设脐
文:音协小编
图来自网络,如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