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八马讲堂洛阳石窟,回答您15个话题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24

一、石窟寺为什么开凿在龙门山?

归纳起来原因有三个:

1、靠山傍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是万物之源,山接天地灵气,而且“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面少室,北背太岳,三河之分,雷风所起”空旷无比,符合佛教的“空”的理念。

2、便于雕刻。龙门山的石质是石灰岩,材质优良,适宜雕刻,而且山上还有许多天然溶洞,可以降低很多施工成本。

3、距离适中。龙门距离北魏洛阳城直线距离也就40公里左右,来去敬佛很方便。

二、龙门石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重要景点是哪里?

进入龙门西山游览区往南数十步,有一方形水池,石壁上泉水清澈。许多人习惯眼睛向上看,往往忽略了这个池子。这是个什么池子呢?它是“禹王池”,纪念大禹治水的。

三、龙门石窟哪个景点能够引发互联网思维?契合了哪些《易经》精义?

“疏导”才是大道,才符合自然规律。好比人的血管堵了,放个支架,血就疏通了;人的心堵了,做做心理咨询,就想开了;做生意的财路堵了,换个思路、换个方法,也就顺畅了。说大禹治水是“以疏为主”,其实更应该讲是“以变为主”,开山是疏,筑坝是堵,有疏有堵,才是最终的王道。

如今的模式也是一样——实体店的店面就是筑坝,不断地蓄水,防止流失;而互联网,就好像是开山拆墙,顾客流动量加大,机会就多,所以线上线下也是有堵有疏的变化王道。

世间万事万物看似复杂纷乱,让我们很烦恼,其实不复杂也不纷乱,因为它们都是遵循宇宙规律的,找到了规律,看到了本质——该变就变,该不变就不要动,该简单就不要复杂,心就归于光明和清净。这也是《易经》里简易、便易、不易的三义说。

四、什么是龙门石窟的“浴盆曲线”?

龙门石窟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共七个朝代的开凿建造,断断续续近年。七朝共建的历程,如果画出来一条曲线,就像个大浴盆,左右两个点最高,也就是两个鼎盛开凿期,一是北魏,二是唐朝。

五、北魏鲜卑族统治中国北方,靠哪两个秘诀?

孝文帝很聪明,来到洛阳以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汉化,二是修佛。

他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但知道“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俗也是文化。同时也很清醒,知道鲜卑族的文化容量,以及文化的液态渗透力、融合度与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汉文化相比那是潘长江见姚明,甚至微不足道。所以他在到洛阳的第二年实行汉化改革,有4点要求:穿汉服、说汉语、写汉字、葬汉地(鲜卑贵族死后就地安葬,不许运回山西大同的老家)。自己的名字也汉化了,把拓跋宏改成了元宏。

元宏虽然以小搏大统治了中国,但知道“远人不服,修德以徕之”的道理。一个外地人来到别人家里指手画脚,而且人家还得给这个外地人打工,肯定是不服气的,搞不好还要打架。怎么办呢?修德吧,靠德行去安抚他们。所以元宏在洛阳大搞“佛教文明城市建设”,一共建造了多座寺庙,比现在洛阳的快捷酒店都多。而且还要再造一个云岗石窟。

六、龙门哪个洞窟佛像被乔装数十年?福兮祸兮?

这尊释迦牟尼像也是受尽了人间的苦楚。年前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跑到西安避难,第二年回北京时路过龙门,受到八国联军的惊吓,差点送命,66岁的慈禧就让人们将这尊释迦牟尼像用泥巴糊上,塑造成了一尊太上老君像,想长生不老。佛祖被整容,躺着中枪,肯定很憋屈,这是对佛祖的不恭啊。

8年以后慈禧死了,又过了2年清朝灭亡。

七、懂得了哪些佛教知识才能看懂龙门石窟?

佛教起源于2年前我国东周时期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比孔子大15岁,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现尼泊尔境内),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

他从29岁离开王宫到35岁觉悟成佛,想明白了许多道理,后来成为了佛教的教理。

佛教的教理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有多少苦呢?八种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烦恼炽盛。这些苦就像八条大河,汇在一起流入大海,所以叫“苦海无边”。这个“苦海”里有“死海”和“活海”两部分:“死海”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因缘就有什么果报,是不会变的;“活海”是自我感受。

释迦牟尼认为苦是怎么造成的呢?脑子里的六毒:贪、嗔、痴、慢、疑、恶见。

人如何才能解除苦难,脱离苦海呢?佛有办法:通过八正道长期修炼就能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进入涅槃境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释迦牟尼比孔子早去世了6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在教理上产生了分歧,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到了年前我国的东汉初期,又分成了小乘和大乘两派,乘是运载的意思,小乘佛教追求“单干”,自我解脱,跳出了苦海完事;大乘佛教就有奉献精神,是要运载一切众生渡过苦海,这就是普度众生。

印度佛教在多年前我国的唐朝时期开始衰落,逐渐被印度教取代了。

佛教在印度衰落了,而佛教的重生和光大却是在中国。佛教从东汉初期传到中国,尽管后来发展有八大宗派或者更多的宗派,但教理是没有变的,而且中国人信奉大乘佛教的居多,比如禅宗、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天台宗都是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的佛是指的释迦牟尼一个人,而大乘佛教因为要普度众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释迦牟尼说“十方三世”有无数的佛。“十方”指的是东西南北的四边和四角,加上下,就是十方,这也是最早的宇宙观。“三世”有横、竖各三世。

“横三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东方、西方和中央,同时存在,每一个世界里有一个“三人团队”。

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主持当前在苦海中挣扎的娑婆世界,左立文殊菩萨,右立普贤菩萨;

左侧为药师佛,主持东方琉璃光世界,左立日光菩萨、右立月光菩萨;

右侧为阿弥陀佛,主持西方极乐世界,左立观世音菩萨、右立大势至菩萨。

“竖三世”指前世、现世、来世三世。

正中为现世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前世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右侧为来世佛,即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

佛为解除人的苦难,从概念到原因,从方法到目的,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八、面对神圣佛物,为什么引发大臣携斧进殿?又给我们哪些智慧的启示?

后唐明宗时期,赵凤进挥斧砸佛牙。

启示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启示二:敢于进谏。

启示三:不执着于物。

九、哪个洞窟的佛像发明了如今最萌的手印?

宾阳北洞这尊阿弥陀佛的手指很萌,右手就是我们如今照相时著名的“剪刀指”,指着天,左手也是“剪刀指”,指着地,这种肢体语言代表什么呢?“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十、北魏最不人道的传统是什么?

当时规定:一旦哪个皇子被立为太子,这个皇子的生母就必须被赐死,目的是防止出现外戚专权的事。所以北魏从公元年到元诩被立为太子的多年里,这个规矩都没有破,包括孝文帝元宏也是自从当了太子,母亲李氏按律被赐死了。

十一、奉先寺主尊为什么不是释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中除了横竖三世佛以外,佛本身还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佛是毗卢遮那,代表佛法,是绝对真理,没有形象,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

说白了,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亦是种活法。

报身佛就是觉悟的人,需要现身,让人们看到成佛的榜样力量,这便是卢舍那。

化身佛是佛为了帮助人们渡过苦海,所以得化身来到人间,弘扬佛法,这就是释迦牟尼。

十二、百姓、工人、商人、医生、企业家、艺术家、书法家应该分别去哪些洞窟敬拜?

百姓敬拜“万佛洞”;工人敬拜“八作司窟”;商人敬拜“北市丝行社”;医生敬拜“药方洞”;艺术家敬拜“莲花洞”;书法家敬拜“古阳洞”。

十三、白居易为什么无钱买房,却有钱修庙?白居易为什么不归葬故里?

太和三年,白居易购房履道里,以马易房。

为洛阳诗人元稹撰写墓志,捐献稿费修葺“香山寺”。

白居易喜爱香山之幽静,且一心向佛,故死葬龙门东山(香山)琵琶峰佛学老师如满身塔旁边。

十四、俯瞰洛阳的“五方六窟”布局有哪些玄机?

如果在飞机上看洛阳的石窟,实际上是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六窟”格局。

东部是水泉石窟,在偃师寇店乡水泉村,北魏开凿直至北宋结束。西部是西沃石窟,在新安县40公里西沃村东头1公里的青要山北麓,北魏开凿。不过西沃石窟在建小浪底水库时被切割搬迁到了现在的千唐志斋。

西部还有虎头寺石窟,位于宜阳城东12公里城关乡苗村南,有余尊造像,北魏开凿。可惜的是在年——年其造像被两次盗割。

南部有铺沟石窟,位于嵩县东北田湖镇铺沟村西边,洛栾公路从石窟下面穿过,可能我们都走过路过又都错过了。北魏时期开凿。

北部有万佛山石窟,位于吉利区与济源交接的柴河村,北魏开凿。中部就是龙门石窟。

五方五佛,象征着佛的五智、五勇、五戒。

五方六窟,《易经》中六五位,不当。可有女皇、太后的身影?

十五、中国修佛误国的是哪几个皇帝?给我们哪些智慧的启示?

清顺治要佛陀不要江山;

南朝梁武帝萧衍多么叱咤风云、文武双全的人物,竟然后来杀生流泪;

南唐后主李煜以为自己“活佛出世”,不理朝政。

启示一:治国要有佛的情怀。

启示二:治国要宽严相济。

启示三:修身,修身,修身。(重要的话说三遍)

向佛陀学修身,向老庄学修身,像孔孟学修身,都是可以的,把人做好,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