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网聚书香云游四方大数据观察新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8/3

数据来源:国家博物馆、深圳图书馆、腾讯文旅、艾瑞咨询

核心阅读

点开“云游敦煌”小程序,莫高窟在眼前“复活”;一指一屏,漫步“云上图书馆”,与书友共赴文化之约;3D打印精准复原,可拆装、可运输,云冈石窟也能“说走就走”……

近年来,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拓展,文化资源实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数字化技术带来新的展览形式和用户体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大好河山,尽览文化之美。

流云飞花旋舞,飞天飘曳、彩带飞环,在敦煌莫高窟,8K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让观者宛若游于洞窟,无不惊叹这骇世之美。年,先后上线的中英文版“数字敦煌”资源库让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资源触手可及。随时随地,点开“云游敦煌”小程序,经典洞窟全景漫游,每一尊雕塑、每一幅壁画,就连人物唇角笑意的深浅,都还原得分毫不差。

当文化遇见数字技术,“云端”之旅如何实现?文博数字化资源如何开发?文物保护有何新途径?

文物数字化,让近万人次云游敦煌

“云游敦煌”是今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等推出的首个拥有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欣赏体验的小程序。截至6月16日,该小程序总游览人次近万,相当于甘肃年国庆假期全省接待量的一半以上。

有着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以及多尊塑像。屡创新高的游客接待量,让洞窟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能否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从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数字中心,联合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数字化,就是将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生成数字图像。”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说。

进入较小的洞窟拍摄时,辗转腾挪方寸间,既要保证拍摄的精度,还要避免伤害壁画。“必须很专注、很小心。一天下来,累得要命!”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职工安慧莉说。

文物数字化讲究形状、颜色、图案无缝拼接。“莫高窟墙壁本来就不平,要做成平面图像,会变形。怎样将形变降到最低,我们也在一边摸索,一边创新。”俞天秀说。

据了解,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以一个80到平方米的中型洞窟为例,10个人一组,全部完成数字化需要3个月。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了多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

“做好对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是文博机构最基本的职责之一,而数字化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保护,用先进技术让文物样貌永远留存。”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说,技术力量加速了博物馆功能的拓展,线上“敦煌”与线下实地的莫高窟成为并行的文化空间。

AR技术发力,“云共读”分享读书乐趣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深圳图书馆发起粤鄂澳“共读半小时”阅读活动,采用AR技术实现线上共读,并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

“活动设立‘1+4+N’多会场,1代表AR线上共读的总会场,4代表广州、深圳、武汉、澳门4个主会场,N代表遍布粤鄂澳各地的所有共读点。”深圳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黄婧介绍,“共读”活动旨在呼吁市民打开书本、品味书香,享受阅读的快乐。

此次活动以图书馆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为领读人,粤鄂澳三地近家图书馆、超过个共读点参与其中。

除了“云共读”,深圳图书馆还搭建“云上图书馆”,丰富市民的阅读生活。在“云上图书馆”,读者可以获取海量数字资源,凭借一张读者证,几乎将整座图书馆“装”进手机。读者再也不用为了写论文翻阅厚重书本,通过一条网线即可便捷查找。

为了给读者提供舒适的数字阅读体验,深圳图书馆近期还推出“数字阅读馆”,这是一个基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