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从鉴真六次东渡,浅析慧思转世日本圣德太子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8/14

引子

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佛教奇缘,多年前的隋朝时期,在后世日本人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的圣德太子,彼时正主政日本,作为天皇的后代,他曾自述为衡山高僧惠思转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鉴真大师曾听闻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请,历经六次磨难东渡日本。

圣德太子转世一说,是否可信,已难实证,如今,我们只能从史料中,回溯佛教在两国间的发展脉络,再还原慧思与圣德太子的人生过往,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来推断其说之真伪。

一、从中日佛教交流的角度来分析

1、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公元前年,东周时期的周灵王七年,释迦牟尼诞生于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在35岁那年开悟创立佛教。

《三国志注-魏书》卷三十

在目前最早的史料《三国志注-魏书》中,裴松之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记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这便是佛教界有名的伊存授经出处,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向景卢口授《浮屠经》,浮屠就是佛陀的音译,如果不考虑民间佛教来往,从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佛教进入中国应不晚于此年。

另据北魏史书《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十记载:

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

敦煌壁画,初唐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这段历史记载了霍去病在攻打匈奴期间,俘获金人,上图局部画的便是此事,《魏书》的作者魏收,身处崇尚佛教的北魏时代,他认为金人就是佛造像,据此判断彼时佛教已流入中国。

到了东汉的汉明帝时期,传说其夜梦金人从西方飞来,因臣子解为西方之佛,他便遣人去西域求佛,在大月氏国邀得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前来长安,一路以白马驮来佛经与佛像,汉明帝因而修建白马寺,专供高僧在此译佛经,自此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自身多次出家,并建有大量佛寺,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是最好的见证。

云冈石窟

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凿建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则开凿龙门石窟,百姓们经历了无休止的战乱,对安定的渴望,为佛教流传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因而这段时期成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阶段。

2、佛教进入日本的过程

前节交待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大致脉络,至于日本何时才有佛教,目前主流的说法认为并非从中国直接传入,而是和朝鲜半岛有关,百济位于朝鲜半岛的南端,百济枕流王元年(公元年),梵僧摩罗难陀从中国的东晋前来,百济开始流传佛教。

此后,据《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倭国的一段文字记载:“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佛教来源于朝鲜半岛。

我们回顾了佛教在中国兴起之后,到隋唐时期,中日之间所发生的佛教交流状况,初步可以得出圣德太子摄政期间,佛教已经开始在日本发展,其转世之说流传后世,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从南岳高僧慧思与日本圣德太子的生平推断

确定转世一说的是否有合理性,我们要从两位正主的生平过往来分析。

1、慧思是谁?

《释氏稽古略》卷二-元代觉岸所著编年体佛教史书

这部佛教史书所记载的南岳思大禅师,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慧思,他十五岁出家,五十四岁时前往南岳衡山后,告知其徒,他前生在此地修行,众徒弟按照他指出的方位,掘出了旧殿地基以及僧人遗骸与用品,随后建塔(衡山三生塔),慧思精修《法华经》,成为佛教天台宗的第三祖。

他所悟透的佛教理念: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这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还记载了一段慧思关于疾病的认识,某次他染疾,慧思念道:

病由业生,业由心起,心缘不起,外境何状,业病与身,都如云影,作是观已。

抛却宗教不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段开示对当下的人们也有着正面借鉴的意义,很多人的疾病往往受情绪影响极大,面对外部环境,不论人生际遇恶劣与否,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惟有如此,一切苦厄皆如浮云之影。

南朝陈大建九年,公元年,六十四岁的慧思圆寂。

2、日本圣德太子是谁?

目前关于圣德太子的史料,其父为日本用明天皇,他于公元年出生,后在推古天皇期间摄政,对佛教极为重视,一千年多年来,圣德太子成为深受日本人敬仰的圣人,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日本书纪》是迄今为止日本最早的正史,成书于公元年,其中对圣德太子有这样的记载:

日本书纪卷二十二

在他摄政日本期间,大力弘扬佛教,修建寺院道场、传播佛法,使佛教在日本得到了长足发展,日本著名的法隆寺便由其所建。

3、慧思与圣德太子生平暗合转世之说

除了日本史书有记载之外,到宋太宗时期,一位日本国的僧人来访,带来了当时日本的史书《王年代纪》,《宋史》记载如下:

雍熙元年,日本国僧奝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献铜器十余事,并本国《职员今》、《王年代纪》各一卷。

这一年是公元年,宋太宗在位,他接见了到访的日本国僧人奝然,通过其献来的《王年代记》得知日本天皇谱系一直连绵不断,达六十四世之久,深为叹服,虽然此书今已佚失,但《王年代纪》中的一些内容已被转载至《宋史》之中,其中关于圣德太子的资料赫然在内: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次用明天皇,有子曰圣德太子,年三岁,闻十人语,同时解之,七岁悟佛法于菩提寺,讲《圣鬘经》,天雨曼陀罗华当此土,隋开皇中,遣使泛海至中国,求《法华经》。

通过此段文字可以看出,圣德太子三岁时便有神奇天分,而这一年是公元年,恰为慧思圆寂之年,转世之说亦能说通。

《唐大和上东征传》的作者淡海三船生于公元年,他曾留下这样的文字记载:

隋代南岳衡山,有思禅师常愿言:“我没后必生东国,流传佛法。”其后日本国有圣德太子,生而聪慧,时遣小野臣妹子聘隋天子,即太子教妹子曰:“向其处取我持《法华经》,并锡杖、钵来。”妹子奉教寻问将来。时人皆云:“太子者,是思禅师之后身也。”

日本三代实录卷八

而公元年成书的日本史书《三代实录》也曾有类似的记载:

天台宗之传于本朝也,昔圣德太子,迎前身旧读之经于南岳。鉴真高僧赍止观教法,而来自西唐。

三、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态度来看

1、遣使入隋求佛

《宋史》与日本的史书均记录了圣德太子遣使入隋之事,经查阅《隋书》,果然有相关记载:

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公元年,隋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即位的第三年,倭国第二次遣使来访,使者说:“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海西是指中华帝国位于大海西边,为何称隋炀帝是菩萨天子呢?那是因为其父隋文帝崇信佛教,杨广在扬州还是晋王时,就授了菩萨戒,法号为“总持菩萨”。

2、制定蕴含佛教思想的《宪法十七条》

日本推古天皇12年(公元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为治理国家,而制定了十七项规范条文,除了对官僚、贵族进行道德约束外,其中有两项还包含了佛教思想:

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四四九

二曰: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六曰:惩恶劝善,古之良典。是以无匿人善,见恶必匡。

第二条就明确了贵胄官员要敬仰“佛、法、僧”三宝,第六条则提出惩治恶行,笃行善事。从而在法律层面促使人们以佛教思想行事。

3、圣德太子精修法华经、著有《三经义疏》

日本书纪二十二-四五四

这段文字记录了推古天皇十四年秋七月,令圣德太子讲解《胜鬘经》,三日全部讲完,并讲解《法华经》于冈本宫。

若转世为真,圣德太子自然延续了慧思所精通的法华经教义,他不仅四处精讲《妙法莲华经》,还制作了《法华经义疏》、《维摩经义疏》、《胜鬘经义疏》,即著名的《三经义疏》,从而教化日本僧众流传后世。

日本文物《狮子镇柄香炉》

香炉手把底部的铭文说明此物曾为圣德太子于冈本宫讲赞法华经之际所用。

四、鉴真受慧思转世圣德太子之影响而六渡日本

鉴真(公元年—年),因东渡日本被称为过海大师,俗家姓淳于,武则天当政的垂拱四年,出生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自幼家贫,其父笃信佛教,鉴真十四岁那年,随父至扬州大云寺,拜见佛像心有感应,便出家成为沙弥(童僧)。

十七岁经律宗大师道岸受菩萨戒,二十一岁在长安实际寺受具足戒,随后潜修佛法,并研习医、建、书画,成为佛教律宗大师,二十六岁成为扬州大明寺的大师,此后20年间,他传戒4万余人,深受信众崇敬。

鉴真塑像

唐时,如要成为僧人,须学习佛法戒律,再经三师七证受戒后方能被官方承认,而同时期的日本,出家只要剃度即可,并无严格的受戒认证,当日本一轮一轮的遣唐船来到中华,前来学习佛教的日僧,将大唐佛教的一些制度仪轨带回了日本。

公元年,日本元隆寺僧人隆尊上书崇信佛教的日本圣武天皇,建议从大唐迎请高僧来日本传戒,得到准许后,便派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船来到大唐寻访高僧,十年间,他们一边学习佛法,一边寻找目标人选,最终,他们找到鉴真大师。

过海大师东征传

公元年十月,日僧一行在扬州大明寺见到了五十五岁的鉴真,当时的情形,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淡海三船著于公元年的《过海大师东征传》(此书以鉴真弟子思托所写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为底本)中留下这样的记载:

荣睿、普照师至大明寺,顶礼大和上(鉴真)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日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大和上答曰:“昔闻南岳思禅师(即慧思)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著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这段文字是一千二百多年前迄今,关于圣德太子由慧思禅师转世的最早记载,日僧以圣德太子所说两百年后日本佛教将要兴盛的预言,来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戒。

鉴真当即应允,并告诉日僧他所听闻的两件事情,其一是慧思转世日本成为王子,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其二是日本长屋王织造千件袈裟,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诗句,赠施大唐僧众。

鉴真因而认为日本是与佛有缘的国度,发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哪怕没有弟子跟随,他也要去”的誓言,次年的公元年,开始第一次东渡,遇到手续不齐被人举报返回,此后三次,又遇大风恶劣天气均告失败。

为纪念鉴真东渡日本周年,画家何绍教、周瑞文年所绘的《鉴真东渡》油画

到天宝七年(公元年),鉴真第五次率众东渡,从扬州出发后出长江后又遇大风暴,失去控制的航船,在风浪中飘荡14天,经历淡水用完,食物耗尽的艰难考验,没能登陆日本,却飘到海南岛,从陆路返回时,鉴真受到沿途官员僧众的热情奉迎,恭请鉴真讲经授戒,这一次的历险途中,弟子祥彦和日僧荣睿相继离世,而鉴真大师本人因双目患疾而失明。

虽经历如此磨难,鉴真的东渡传法之心仍未放弃,公元年,开始了第六次东渡,不过不舍他离开中国的龙兴寺僧众,担心他已年老,双目又失明,而东渡危险又如此之大,便时刻看护着不让他走,后来在金华仁幹禅师接应下,偷偷登上了日本的遣唐使船,终于顺利抵日,开始了他在日本的弘佛之路。

当鉴真抵达日本国都奈良后,受到日本朝野上下、僧俗百姓的盛大欢迎,孝谦天皇下旨,日本僧人均须由鉴真大师授戒,并在东大寺设坛,首先由鉴真大师给圣武上皇、再给光明皇后、孝谦天皇及群僧共多人授菩萨戒及具足戒。之后,鉴真大师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佛教事务,建成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的祖师。

鉴真大师虽双眼失明,但他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参与佛经的校订,在日本期间,他以中医之学救治病患,并将中医传给日本人,成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来日本弘扬佛法的10年后,鉴真大师端详圆寂于招提寺,年七十六岁。

至于鉴真从何处得知转世一事,笔者遍查史料,均无所获,但他曾随荆州南泉寺弘景律师受具足戒,并学习天台宗教义,而弘景的师父是章安灌顶大师,灌顶大师的师父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师父正是慧思禅师。从这段经历看,如果慧思禅师在世期间,曾有转世日本的开示,再由徒众流传下来,最后被鉴真知晓,也是符合清理的推断,毕竟,出家人不打诳语,得道高僧说谎的可能则更小。

结语

冥冥之中的因果,鉴真大师自早年开始,师从众多高僧大德,因而听闻慧思转世圣德太子之事,应非虚妄,能让他冒着生命危险,不放弃失败,而坚持六次东渡,圣德太子转世一说,可能是激励与引导他前往日本弘扬佛法的重要因素。

这段转世奇缘,历史久远,仅凭上述有限的考据,真伪实难辨清,但是佛教所种下的善因,已在中日两国千年前的交往中结下了友好的良果,惠泽了无数代的两国人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