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记忆云冈石窟院史馆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6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史馆位于礼佛大道南侧,东邻云冈美术馆,面积平方米,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展览共分“发现云冈”、“认识云冈”、“保护云冈”、“创新云冈”四部分,展出的近幅照片是从近万张图片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很多都是首次公开面世。为确保展览内容系统完整、翔实准确,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先后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反复修改完善展陈内容,仅今年就三易其稿。

  

  目前云冈石窟研究院院史馆的布展工作已经完成,展馆装修正在紧张进行,预计中外游客下个月即可在院史馆回望云冈石窟走过的百年沧桑。

认识云冈

  对云冈石窟研究,始于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继以清初朱彝尊《云冈石佛记》。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则是百年之事。最初半个世纪的云冈研究,以日本学者居多,大村西崖、塚本靖、关野贞、常盘大定、小野玄妙等,主要探讨云冈石窟的建筑特征和艺术源流;中国学者则重在解析云冈历史与建筑,介绍邻邦的研究成果。年9月,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考察云冈石窟,对北魏石窟建筑进行了测绘研究。

林徽因在西部窟内。

途中小憩(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刘敦桢)。

年7月,谢冰心、吴文藻、顾颉刚、郑振铎、文国鼎、雷洁琼、陈其田、赵澄组成“平绥沿线旅行团”参观云冈石窟。其中,冰心《游云冈日记》云:“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年,北京大学周一良在《考古学社刊》发表《云冈石佛小记》。

日本侵华期间~年,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为首的京都大学调查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摄影、实测、线描、拓片、论文等研究成果,结集为16卷本《云冈石窟》巨著,~年陆续出版,代表了当时云冈研究的最高水平。

日军侵占大同后,在第20窟大佛前的集体照。

日本京都大学调查队对第20窟大佛进行搭架测量。

日本京都大学调查队中的中国技师徐立信正在拓印石雕

长广敏雄与德日军官

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时发现《金碑》,并于年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此后,陆续发表了《云冈石窟分期试论》、《〈金碑〉的发现与研究》、《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等系列文章。从历史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云冈历史和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厘清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和分期脉络。

北京大学阎文儒、宿白先生与56级同学在云冈考察合影。

年,为保护龙王沟西侧石窟,进行了窟前清理发掘。~年,为配合“八五”保护维修与窟前地面降低硬化工程,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大规模的窟前遗址(第9~20窟)和第3窟考古发掘。~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省考古所对中西部山顶防水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出两座北魏辽代寺院遗址。大量建筑遗址和零散文物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历代石窟寺院及其生活的认识。

年出土的龙王庙沟辽代厅堂遗址

~年,昙曜五窟窟前遗址发掘现场

第3窟前的遗址发掘现场

第3窟考古发掘出的北魏取石遗址,该窟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年,云冈窟顶考古发现的北魏佛寺遗址位置图。本次考古发现,印证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记载。

记者:梁有福制作:卢珊

大同传媒全媒体文化旅游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