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前木构楼阁
(照片选自~年法国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16窟附洞
(照片选自~年法国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11窟东壁(照片选自年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第1窟南壁东侧维摩像(照片选自喜龙仁《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刻(法文版五卷本)》(四卷本)年~年法国巴黎出版。第19窟附洞(照片选自年外村氏《大同石佛大观》)第7窟窟檐(《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年)第9窟至第13窟全景(照片选自年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支那文化史迹·云冈石窟(第一卷)》)云冈石窟全景
(照片选自~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山门
(照片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山门东眺
云冈石窟山门掩映在绿树丛中。门前戏台与石窟相对。戏台坐南朝北始建于清代,古朴典雅。(照片选自~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山门
山门为清代修建。门额悬有匾额,东西两侧砖墙上雕有“臺頭”、“念佛”四字。整个山门显得庄严,朴素大方。山门两侧为钟楼、鼓楼。(照片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天王殿
天王殿建于清初,面阔三间,屋脊高耸。殿前石狮对峙,旗杆矗立。(选自年日本山本明著《云冈石窟》)
第5窟木构窟檐
第5窟五间四层木构窟檐是清顺治八年(年)宣大总兵佟养量捐资修建。歇山琉璃瓦顶楼阁,巍峨壮观。(选自年日本小川晴旸著《大同的石佛》)
第5窟木构窟檐内
木构窟檐内匾额、楹联清晰可见,甚为珍贵,现已无存。洞门西侧立顺治八年(年)《重修云冈大佛阁碑记》,东侧立清康熙三十七年(年)《重修云冈寺记》。(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5窟后室西壁胁侍佛
西壁胁侍佛,高10米,经后世包泥后,略显臃肿。年泥皮剥落后,仍为北魏原雕。西壁色彩艳丽,保存完好。(照片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6窟木构窟檐内
窟檐内拱门上方,悬挂康熙三十五年(年)御笔“庄严法相”匾额及楹联。(照片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6窟中心塔柱北面上层
第6窟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塔上层四角各雕一座象驮九级楼阁式佛塔,支撑着顶部方形帷幕宝盖,宝盖下各雕一立佛,著褒衣博带式佛装;胁侍菩萨背靠塔身,体态优美。塔下层龛楣雕飞天及手牵璎珞的化生童子,雕刻细致华丽。(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左图):第6窟明窗西侧白马吻足像
菩萨头戴花鬘冠,身披缨络,作思维状,白马伏在脚下,吻菩萨脚,反映出释迦太子逾城出家后与爱马依依惜别的情景。(照片选自~年法国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右图):第6窟明窗东侧思维菩萨像
释迦牟尼成佛前,身着菩萨装,头戴宝冠,坐于高台上,表情恬静,右脚搭在左腿上,右手食指指向下巴作思维状。现右臂已被盗。(照片选自~年法国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7、8窟外景
第7窟前为三层三间木结构、硬山式灰瓦顶窟檐,第8窟被毁。年依据原有的形制对第7、8窟进行了修整和重建。(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8窟门拱西侧
门拱西侧上方雕飞天、鸠摩罗天和门神像。鸠摩罗天佛教护法神,五头六臂,面如童子,手持日、月、弓和飞鸟,骑于孔雀背上,线条简洁流畅。下方门神像,体魄健壮,神情肃穆,右手高举兵器,形象生动逼真,极富艺术感染力。(照片选自~年法国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8窟门拱东侧
门拱东侧上方雕飞天、摩醯首罗天及门神像。摩醯首罗天佛教护法神,三头八臂,手持日、月、弓和葡萄,坐于牛背上,表现手法简练、造型生动、朴拙。(照片选自~年法国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10窟前室门拱
前室门楣上部雕有须弥山,二龙缠绕,山峦起伏,山中雕有鹿、鸟、狼等动物及树木。山腰雕有护法神鸠摩罗天与阿修罗。下部雕有化生童子手持华绳、缠枝忍冬纹和莲花门簪。画面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下部后世重塑壁画及门拱内侧金刚像清晰可见。(选自年日本山本明著《云冈石窟》)
第11窟西壁上层
西壁上层仿木屋檐龛下雕七立佛,佛像面相丰圆,波状发髻,著褒衣博带式服装,下摆翻飞,清新典雅,潇洒飘逸,是太和改制后出现的新风尚。(照片选自年出版的《云冈佛像记》)
第12窟前室顶部及西壁
第12窟俗称“音乐窟”,是研究北魏音乐史的珍贵素材。窟顶部雕有各种伎乐天组合。西壁上、下层均雕有佛传故事。中层雕一座三间庑殿顶式佛龛,内雕交脚弥勒菩萨及两胁侍佛。整个洞窟布局整齐,雕饰精美。(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14窟外景
云冈晚期洞窟(—年),因渗水严重,前立壁坍塌。窟内仅存一根千佛柱,满雕坐佛。窟内建有民居,可见人为破坏严重。年,洞窟进行了全面修整。(选自年日本山本明著《云冈石窟》)
第16窟附洞被盗交脚菩萨像
菩萨头戴宝冠,颈饰项圈,上着披帛,下着长裙,体态匀称丰满。此尊造像现存于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照片选自年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著《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
第16窟附洞被盗交脚菩萨像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方圆,眉眼细长,嘴角上翘含微笑,神情自若;衣纹简洁流畅,体形匀称。此尊造像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照片选自年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著《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
第16窟至第20窟全景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年),由高僧昙曜主持,故俗称“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艺术东传的顶级作品。(照片选自~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20窟至第27窟
第20窟以西是云冈石窟晚期洞窟(—年)。多为民间开凿的中小型窟龛,数量众多,类型复杂,式样变化迅速,与皇室开凿的大型洞窟形成鲜明对比。山顶有清代玉皇阁、明代云冈堡。(照片选自年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支那文化史迹·云冈石窟(第一卷)》)
来源:云冈石窟官微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