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天公作美,是个旅游出行的好天气!艳阳高照,无风无尘。虽是腊月,却有秋高气爽之感。
T上身穿一件灰白色蓝领夹克,不太厚,正适合今儿天气。而我身上的这件羽绒夹克,保暖性能太好,太阳一晒就感觉有些闷闷地,索性我就拉开拉链,畅开前襟,双手插进衣兜,倒也潇洒得很。
公交车站台就在云冈石窟景点大门外不远。下了车,有一段路需要步行,路上不时有运煤的大货车经过。
一九九八年的大同,路况不是太好,坑坑洼洼是常态,可能路面就是被这些运煤的大货车给压坏的。
景区大门口,有工作人员查票,我们亮出士兵证,畅通无阻。那时候的云冈石窟虽然有名,高中历史地理课上都曾提到过,但是景点开发还是相当滞后,相较于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时的景区环境就显得过于简陋破旧了。
腊月时节,游人甚少,景区也显得有些冷清。
我和T,先走了一段山路,看见了一对奇特的石狮子,估摸着有些年头了,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
又往前走了约五十米远,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大戏台,正当间雕着一个巨大的“福”字,甚有奇趣。
再往前是一座大门,门前有一棵参天古树,目测树龄至少已有上百年。树下边正好有一个导游带着为数不多的几个游客在哪儿讲解,于是我和T便悄无声息地混进这帮游客队伍,然后跟着这个导游一起往里走。
从导游口中,我们得知,年的时候,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法国总统蓬皮杜曾造访过这里。蓬皮杜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来到中国的欧洲国家领导人之一。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做完短暂会晤后,他竟然选择了来云冈石窟参观。
这个法国人的眼光确实独到!这位法国总统也非常有幸地见到了在当时还相对完整的云冈石窟。
如今这份世界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当我和T走近第一个石窟时,我们并没有看到佛像雕塑,而只是看到了一个普通的石洞,四周的墙上依稀能辨出一些佛像的样子。大部分的雕塑已经由于年久风化而几近消失。
随着导游往前走,很快我们便来到了武周山的脚下,由于天气晴朗,光线充足,嵌在一侧山体上的大大小小石窟佛像看得异常分明仿佛近在眼前,实际上离得挺远,只是因为佛像巨大,才显得近。
佛像巨大?到底有多大?
最高的一尊露天大佛,就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17米,差不多有六层楼那么高。这尊大佛,民间俗称云冈大佛,额宽、鼻高、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形态端庄表情祥和地屹立于风雨之中已有一千多年,早已成为云冈的标志。
正好我和T在这张大佛下面照了一张合影。上照片▼
注意看我们右侧身后有一个小孩,小孩靠近护栏位置,护栏离大佛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而我们离这个小孩也有一段距离,看小孩大小比例可知。
再看看大佛与小孩的比例,就可知这尊大佛是多么巍峨雄伟,体量巨大。
写到这里,是时候该重温一下高中历史地理课本上关于大同云冈石窟的一些知识点,同时也给我的第二故乡大同义务做一下旅游景点的宣传工作——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规模恢弘,气势雄浑。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五至六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公元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五个大石窟,也就是如今的第16-20窟,后人称之为昙曜五窟。为了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第20窟大佛(最高的那一尊佛)是云冈石窟最辉煌之作,窟前最初也有窟顶与前壁,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建筑,不久也毁于兵火。
来到这组石窟群后,我和T便没有再跟随导游一起走了,而是展开了自由行。这里洞窟多,佛像也多,有大佛还有小佛,有坐佛也有立佛,还有各种姿态的佛。一路看过去,实在有些眼花缭乱。
笔墨难以详述,直接上图片▼
走马观花般看完各处洞窟佛像后,回到景观入口处,我和T余兴未尽,又一起拍了张骑马照以做留念。这才考虑该返回部队大院了。
四年后,在我快退伍的时候,我又陪着两个同年兵老乡到这儿来了一次。第二次来,景区环境已经好了不少。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想必如今的云冈石窟该是旧貌换新颜了吧。如果有机会,我还真的想再去故地重游一回!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