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寻宝》节目,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看过?
一件件宝物被民间的收藏者们带到专家的面前,仔细鉴定——
若是宋元明清的珍宝,全场惊呼——
但也会有收藏者不幸买到高仿的赝品,只得黯然归去——
不过,最近浙大刁常宇教授的团队在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的第3窟西后室,用3D打印技术,完成了一次高科技的“石窟还原”。
这个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的窟,内含气势宏大、雕刻精美的造像,又有完整的石窟形制。大家一定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不过,要是告诉你这其实是用3D打印技术还原出来的,你是否会大吃一惊呢?
这项由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刁常宇副教授的团队与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攻关研究的项目,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工程历时2年,终于在近期正式揭幕。
复制的洞窟不仅有高保真的雕像石刻,同样还还原了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参观者能从中领略石窟艺术、古代建筑、石窟风化、文物保护等丰富内容。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觉得,这种用3D打印出来的石窟,怎么可能会分辨不出来?
还真别说,要是去参观的话,还真的很难分辨石窟到底是真的还是“赝品”。项目团队可是在数据采集方面下了重功夫。
文物重建的前提是高保真的数据采集。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数字化高保真采集与处理石窟数据。三维采样点间距小于2毫米,整体三维重建误差小于5毫米,纹理图像采样分辨率达到了dpi。原真数字化的记录,保证了文物复原的水平。
不光是数据上的采集,在复制品制作的过程中,项目团队也是花足了功夫。石窟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完成后,项目团队又利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高精度3D打印机制作文物复制品。“使用了20台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3D打印设备同步加工制作,历时一年,共制作了块复制品。”刁常宇介绍,这些复制品又经过机械拼装、泡沫填充、拼缝处理等工艺,最终实现了石窟等比例还原,现场施工历时3个月。
在这之中,3D打印技术材料如何再现石质质感是个需要不断突破的难题。不过,我们的专家团队还是攻克了这个难题,采用专门的喷漆材料结合自动上色技术制作了逼真的黄砂岩质感。之后由云冈石窟研究院的艺术家人工上色完成细节,色彩还原度到达90%以上。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的成功复制和落成,是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和创业公司等各方面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实践文化传承使命的成果。目前,可移动的云冈石窟第12、18窟的复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未来,可移动的云冈石窟复制窟、多人互动云冈石窟VR系统将陆续问世,让携带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石窟介绍:云冈石窟第3窟开凿于距今0余年的北魏时期。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通身饰背光,神态安详。两侧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冠,精美庄严。窟内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遗迹,是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
文字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图片来源:央视网
本文编辑:陆呈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