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二战胜利之后,曾经有“垮掉的一代”。
这些人叛逆、彷徨、爱好和平(自称),且具有文艺气质,经常凑在一起聊聊哲学、诗歌、东方的神秘主义,兴之所至,就玩玩摇滚什么的,由此产生了“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的文坛领袖叫金斯伯格。
无独有偶,实际上类似的事情,中国历史上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开始闹“嬉皮士”了。
曹魏到三国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后来的科举制度,当官基本就是看出身,不过出身好的人也不少,那么该谁当官呢?
基本就是看“名气”。因此催生了很多附庸风雅的“名士”。
西晋之我国竹林七贤
上世纪欧美之竹林五嬉皮
上流社会的圈子喜欢玩个性。
放荡不羁的人们凑在一起,总想弄出点动静,嬉皮士玩音乐,竹林七贤也玩音乐。
除了击缶抚琴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独特的声音就是“啸”了。
北宋郭熙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说: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也就是说:虽然这当官也是一件美事!但是耽误我们跑到园林山水之间开party呀!
啥是“啸傲”?是不是就是“嚎叫”?
非也,这个啸可谓由来已久。
《诗经》有云:
之子归,不过我,其啸也歌!
——召南·江有汜
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
——王风·中谷有蓷
《诗经》里提到的搞啸人士大部分是女性,她们寂寞或者遇到海王pua的时候,就会“啸”一下,如果是啸就是嚎叫,未免有点失态了罢!
东汉《说文解字》:啸,吹声也。
东汉末年,著名的玄学家郑玄笺《诗经·召南·江有汜》曰:啸,蹙口而出声。
原来啸就是蹙口吹而发声。
这不就是吹口哨嘛!!
不过不要小瞧了吹口哨,吹口哨也是可以卷的。
《灵宝记》是我国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不晚于东晋末年,号称群经之祖,里面记录说:某年大旱,有一位名叫姓音的女仙:
“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
葛洪《神仙传》说有一仙人叫刘根(不是刘老根),
当地郡守叫他“召鬼”,召来则罢,不然就要……
刘根(不是刘老根)表示立即安排:
“长啸,啸音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然后南墙忽然裂开,一众兵马押送着一辆囚车,里面是郡守已经亡故的父母,郡守当场吓尿。
南北朝时期,在各位名士的推动下,啸风大盛,情绪激动的时候要啸,心旷神怡的时候要啸,登高望远要啸,怀念故人要啸……
大庭广众之下,各种严肃场合之中,领导请你发表下看法,你却吹起了口哨,我问你这种行为算不算得上“傲然”。
吹口哨不只用嘴,有时候也用到手。
宋代徐铉《稽神录》中记载,有一小儿走丢,等被找到的时候,变得痴痴傻傻,第二天称:为人召去,有所教我。
乃“吹指长啸,有山禽数十百只应声而至,彩毛怪异,人莫能识……时时吹啸,众禽必至。”
大同云冈石窟第十窟,第一组,北魏中期
上图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里面阮籍这个姿势似在吹啸
西晋成公绥《啸赋》,详细记录了啸的吹奏法:
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着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
成公绥说啸音“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涕而奔壮”,又说:“逸气奋涌,缤纷交错”,说明啸吹起来要比今天简单的“打唿哨”要复杂的多。
因此也有人认为长啸,应当类似于今天游牧民族的“呼麦”,蒙古语“潮尔”与“啸”甚至可能是一种以音转义。
正如北宋郭熙认为的,“啸傲林泉”是人类的本性,在山林野泽之中,古人与内心的野性相对,有声音自心灵不假语言冲口而出,这就是古人的长啸。
古人也没有录音设备,一切我们都只能通过文字去想象了,这些描述对我们的嘴除了干饭之外还能干点啥,带来了无数的想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