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窟前考古研究又有新成果
20窟西立佛面目将揭晓
云冈石窟窟前考古研究又有新成果——早已大部坍塌的第20窟西立佛,可望重现高约9米多的北魏时的风采。
第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标志性造像,属云冈早期造像的“昙曜五窟”之一。大佛两侧为立佛,东立佛保存完整,立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提拎袈裟衣裾,面西偏南。而西侧立佛仅存下身膝以下局部以及头光局部,其余身躯随窟顶和西壁一起坍塌。云冈石窟研究院对—年窟前出土文物通过一年多的整理研究,近日有了成果,从现存痕迹和考古发掘出的多块坍塌的大小石块看,西立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状基本可以确定。依据现有的西立佛残存石块数量,虽然佛像头部缺失,但有望恢复佛身主体,重现高约9米多西立佛北魏时的风采。
据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人王雁翔介绍,从去年开始,研究院抽调考古研究人员对年窟前出土的文物进行考古整理,目前考古报告初稿已完成,正进行出版前的文字图片绘图实物核准修改等工作。从现存痕迹和发掘出多块坍塌的石块看,西立佛与18窟主尊的样式一致,左手握衣裾扪于胸前,差别是前者衣着为通肩衣,后者着偏袒右肩衣。两者分别反映了犍陀罗造像风格和甘肃炳灵寺早期造像的风格,举衣扪胸还有“佛法永传,千佛不绝”的含义。这一发现,是西立佛自北魏就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认识,对于研究西立佛和20窟洞窟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就在第20窟前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少量西立佛的衣纹残片。大量西立佛残石是年云冈石窟“八五工程”窟前地面硬化前,考古挖掘在北魏文化层发现的,有多块,因此考古专家认为西立佛早在北魏时期就坍塌了。这些残石在研究院文物库房保存了20多年,目前在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20窟西立佛原形象为着通肩衣、左手上举握衣裾、右手下垂的形象,与主佛、东立佛共同组成三世佛造像组合。
(记者崔莉英)
来源:大同晚报
相关链接:
云冈石窟窟前考古有重大发现
20窟9米多高的西立佛有望重现风采
云冈石窟的20窟露天大佛广为世人所知,东立佛的形态也清晰可见,早已坍塌的西立佛是什么样子?因没有记载一直是一个谜。从年开始,云冈石窟研究院对-年窟前出土文物进行考古整理研究,从现存痕迹和考古发掘出的坍塌的西立佛一百多块大小石块看,西立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状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发现,是西立佛自北魏就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认识,对于研究西立佛和20窟洞窟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云冈石窟第20窟属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之一。由于窟顶崩塌,主像外露,俗称露天大佛。大佛两侧为立佛。东立佛保存完整,佛像着通肩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提拎袈裟衣裾,面西偏南。西立佛仅存下身膝以下局部以及头光局部。其余身躯估计随窟顶和西壁一起坍塌掉了,佛像原形态是什么样子呢?一直不为人知。
据云冈石窟研究院分管此项工作的王雁翔书记介绍,从去年开始,云冈石窟研究院组织抽调考古研究人员,对年窟前出土的文物进行考古整理。经过考古研究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目前考古报告的初稿已完成,正在做正式出版前的文字图片绘图实物核准修改等工作。
负责出土石雕整理的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考古室副主任员小中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就在第20窟前进行过考古发掘,仅发现了少量西立佛的衣纹残片。大量西立佛残石是年云冈石窟“八五工程”窟前地面硬化前考古挖掘新发现的,当时发现大小残石多块,这些残石都是在北魏文化层发现的,因此考古专家认为西立佛早在北魏时期就坍塌了。这些残石之后进入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库房保存了20多年。目前,在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西立佛原形象为着通肩衣,左手上举握衣裾,右手下垂的形象,与主佛、东立佛共同组成三世佛造像组合。依据现有的西立佛残存石块数量,虽然佛像头部缺失,但有望恢复佛身主体,重现高约9米多西立佛北魏时的风采。
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判断,20窟西立佛样式与18窟主尊样式一致,左手握衣裾扪于胸前。差别是前者衣着为通肩衣,后者着偏袒右肩衣。两者分别反映了犍陀罗造像风格和甘肃炳灵寺早期造像的风格。举衣扪胸还有“佛法永传,千佛不绝”的含义。
来源:云冈石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