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第篇山西游记十五云冈石窟的中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19
北京医治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1898.html

云冈石窟有早、中、晚三个建造时期,佛像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化。上一篇介绍了位于中部、编号16-20的石窟是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这篇介绍一下中期的五华洞。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公元-年),是北魏迁洛以前最稳定、兴盛的孝文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的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五华洞是云冈石窟中的热门景点,这是洞窟外的窟檐,有点像敦煌莫高窟的中心景区。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窟至第13窟这五个石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现在第11、12、13窟,只有第9、10窟向观众开放。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9窟(阿閦佛洞)和第10窟(毗卢佛洞)是一组双窟,开凿时代略晚于7、8窟,为冯太后的阉官王遇负责设计监造,两窟初建于公元年。第9、10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金柱)齐列,玉局(柱础)承跋”的遗风。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此为第9窟(阿閦佛洞)和第10窟(毗卢佛洞)前庭底面遗迹,可以从中看出这两个石窟的布置情况。

第9窟的窟顶。

第九窟内景。

第九窟内景。

第九窟的佛像。

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面相方圆,右袒式的服装。西北壁下层雕凿附有榜题的分栏长卷式画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图,手法简朴。

后室两侧雕护法像,显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艺术魅力。

第9窟的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像。那凌空飞舞的是歌舞神紧那罗,饰栏干圆拱龛中的伎乐神乾闼婆为她伴奏,把人们带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

第九窟佛像。

第九窟佛像。

第九窟窟顶。

第九窟前室北壁左下方坐佛雕像。

第十窟内景。

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壁画布置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后室门楣雕饰非常精细,门楣上方的须弥山层峦叠嶂,山间二龙交首盘环,山腰间有参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动物,山体左右雕有阿修罗天和坞摩罗天护法神。这组雕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对称均衡,别具匠心。

第十窟佛像。

“共享多彩世界”运营者信息:李毅军,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中国图库和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教授级高工,注册咨询师,有丰富游历经验的资深自助游驴友,写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胜景》《旅途撷趣》《仔细打量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摄图记书籍(在当当网、京东商城上均有发售,进入后搜索书名即可找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游历方面的散文,数十幅摄影作品被报刊杂志、网站和影展采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军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军的博客”即可找到)上发表了两千多篇博客,现居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