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冈飞天的造型演变早期朴拙之美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8/28

晚期石窟飞天造型的代表是第三十四窟的飞天,被认为是最美者之一,姿态细腻传神,是鲜卑和中原两种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民间群体大部分熟悉云冈石窟,但对云冈飞天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对于云冈飞天的研究还有待于我们深入发掘和宣传。

云冈飞天的本土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大融合的时期,因此,受其影响,云冈飞天的造型艺术兼有少数民族艺术、中原艺术和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北魏时期的云冈飞天,是飞天造型艺术的“引入与突破”,既引入了印度佛教文化的造型特征,也突破了外来文化的既定模式,在造像中体现了云冈飞天的造型美和本土化特征,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首先,云冈飞天伎乐的造型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包括中外服饰特征的结合,中外舞蹈的结合。在服饰方面,有的飞天造型上半身是斜坡络腋,下半身就是飞扬长裙,这是典型的上半身是印度犍陀罗风格,下半身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在舞蹈方面,有印度早期粗犷豪迈的舞姿,也有中原地区柔美的舞姿,还有鲜卑民族骑射特点。有的窟在服饰上沿袭印度风格,容貌上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

在造型上,云冈飞天的基本特征就是容貌、服饰、舞姿的文化大融合。其次,是云冈飞天具有浓厚的本土化特征。比如,第十二窟,“音乐窟”,这个窟描述的主题是庆祝释迦牟尼成道的音乐大典,音乐和舞蹈表现的不是印度风格的粗犷,也不是中原舞姿的细腻,而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

这个窟中的舞蹈和音乐保留了生动完整的北魏鲜卑文化的特征,而且在这个窟中,飞天伎乐所使用的乐器也是鲜卑民族惯用的风格淳朴的马上乐器。这两个特征,为后来敦煌莫高窟以及隋唐其他石窟的雕刻奠定了基础。

云冈飞天的造型演变早期———朴拙之美。早期雕刻的飞天数量较少,形象上相对朴素冷清,这是飞天形成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多来源于印度乾达婆和紧那罗。从造型特征上来看,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粗犷、简单、朴实,整体动势较为笨拙。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第20窟主佛背光两侧的飞天形象。

该飞天身躯健壮,面容形象偏男性,服饰上,上身是斜坡络腋,下身是贴身长裙,双脚显露在外,头戴日月宝冠,颈戴项圈,臂戴手镯作为装饰,体态端庄,神态沉稳,这是典型的印度犍陀罗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