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四大石窟,应该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称,即使不能全部说上来,随便提及一二也是人人能及的事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这些石窟记载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石窟是八个,也被称为“世界八大石窟”。这八大石窟,中国足足占据了五个名额。除了上述的四大石窟外,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处石窟,虽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还早,但却没有被商业化过度炒作,至今仍不能称为家喻户晓。
这里就是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大足石刻。
世界遗产,石窟的谢幕之作
大足石刻,乍听起来名气似乎没有中国四大石窟的大,但是这里可是实打实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说起大足石刻,就不得不说中国的佛教石窟文化。佛教石窟,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传入中国。最早的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建于公元4世纪,可是说是中国石窟文化的鼻祖。而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受到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还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而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文化,则将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相融,造像也逐渐有了中国文化的影子。
而大足石刻则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这里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也可以说,是石窟艺术的谢幕之作。
如果想了解石窟文化的历史,那就一定不能错过大足石刻景区内的石刻博物馆。这座占地亩的博物馆,里面收集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图片和影像,全面展示了石窟艺术从印度到中国的点点滴滴和发展脉络。
这里既有佛教的佛菩萨像,也有道教的法师天尊像,还有反映民族民俗的石刻观戏图等。从地域上看,既有南方砂岩造像,也有北方花岗岩雕刻,风格各异,反映出我国南北文化的不同风貌。
文化艺术,三教文化的融合
如果一定要说区分大足石刻和四大石窟有什么区别,除了建造的年代不同,还有很多地方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是艺术形态。作为晚期石窟的代表,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尤其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和审美上都有了突破。大足石刻的造像没有汉代的苍劲,也不具备南北朝的巍峨,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清丽俊逸的形态。无论从线条上还是刀法上都有着独到之处。
另外这里的很多石刻都是佛经故事中组成的大型群雕。上万尊的佛像设计巧妙,无一雷同,破除了“千佛一面”的说法。
另外一点,也是大足石刻闻名天下的,就是大足石刻是“三教”造像俱全!其中南山的摩崖石刻代表的是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而距离南山几公里的石篆山,则是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造像风格,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就更不要说世界上了。
大足石刻的6万多尊造像中,有雕像、有洞窟、有经塔、有寺庙、有壁画,从各种层面上来说,这里更应该叫做石窟。也许正是因为名字的不准确,大足石刻也正在遭遇被边缘化的尴尬。
那为什么不改名叫做石窟呢?原来大足石刻这个名字从清代就有了,而且记录在当地的县志中。另外大足石刻早在年就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继莫高窟以后第二个洞窟石刻类遗产。作为世界遗产,大足石刻先于其他三个石窟好几年。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能轻易更改了。
北方有龙门石窟,新疆有千佛洞,重庆有大足石刻,各有特色,虽然石窟的名字听起来更专业一些,但大足石刻的叫法大家已经熟悉,也许这个名字才更适合这个深藏在中国西南崇山峻岭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