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有皇族的佛像,高大威武,贵族的差一些,平民也有雕塑,就看起来简陋多了,阶级的如实体现啊。
其他重点看的有第3窟、第5窟、第6窟、15窟(万佛洞),第20窟和16-19窟,老百姓的石窟估计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去了。
下面大家跟随我的相册走进这个千年神密石窟群吧。
塔状石窟
第一个石窟叫塔状石窟,取名原因就是这里的塔。塔状石窟,中央四方塔柱之四面二层塔,每层一间。
下层一佛,为四方佛;上层一层中间的是四面佛像,两侧是胁持菩萨。
四方佛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佛像,一般位在东方者是东方杳积世界的阿阙佛,位在南方者是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相佛,位在西方者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位在北方者是北方莲花世界的微妙声佛。
胁持菩萨就是经常在大佛身侧的人,类似秘书,每个大佛的胁持菩萨都不一样,比如佛祖身边的胁持菩萨是文殊、普贤;阿弥陀佛二胁持菩萨是观音、大势至;药师佛二胁持菩萨是日光、月光;地藏王身边的胁持菩萨是闵公、道明法师。
云冈石窟第6窟
6窟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开凿的,皇家气派。
通常认为北魏皇室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从开国皇帝道武帝开始,凡是储君之母即被赐死,北魏历史上先后有八位帝母做了此种制度的牺牲品。
北魏道武帝的宠妃刘氏,生长子拓跋嗣,后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刘氏受命自杀。拓跋嗣思念母亲,悲伤泣哭。道武帝安慰他说:“过去汉武帝将立太子,先杀太子的母亲,主要是担心女主干政。现在你为太子,我不得不效法汉武故事。”北魏皇室把赐死储君之母,明定为一种制度。这样很多聪明的皇帝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生的。
由于北魏一直执行着这样残酷的子贵母死旧例,使得皇后妃嫔们“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这样的局面,往往使妃妾成了嫡妻的代孕工具,更成了嫡妻的替死鬼。
北魏各代皇帝中,就是连赫赫有名的孝文帝的生母也躲不过悲惨的命运。魏孝文帝拓跋宏本是后宫李夫人所生,由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只有五岁,冯太后临朝称制。冯太后为了让自己家族累世贵宠,坚守子贵母死之制,除赐死储君拓跋宏的亲母李氏以外,甚至诛戮了李氏全族。
但一些历史学家的怀疑,认为孝文帝的生母根本不是李夫人,而是其祖母文明太后冯氏,他是冯太后的私生子。
一是权力欲望如此强烈的一个女强人,竟然到了停止临朝听政的地步,说明她与孝文帝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二是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所好惟有一个“男色”。她当时三十不到,年轻守寡,不耐孀居,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他们是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太后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
因此从这些情况来看,冯太后与人私通生下孝文帝是有可能的。
天王形象的护法像
难以想象,6窟让我最震撼,还是没想到,一是如此宏大;二是彩绘保存的如此鲜亮;三是如此多的石刻;
弥勒菩萨
在民间,弥勒菩萨是笑口常开、大肚子、普度众生的佛像,而在云冈石窟中,北魏时期是正常的佛像。
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师父们都讨厌他。所以我们不能讨厌哪个人,要生欢喜心。有一天布袋和尚,去一座寺院吃饭,一进五观堂,看到坐位上满了,没地方坐,于是他就坐中间了。
值师父看见他就很生气,就过去拽着他的耳朵拉他出去。拽到哪了?拽到山门前,结果一放手耳朵又缩回去了,那个耳朵就那么长,一直能拉到山门前。后来方丈和尚过来说,就让他坐我前面吧,我坐后面就行了。后来就是因为这个故事,五观堂中间就放了个弥勒佛
故事画像,太子愈城出家的故事
窟内现存反应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反映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弘法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
观察仔细的小伙伴们会问佛像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窟窿?那是因为石像雕好后要包泥、上色,泥巴直接贴到石头上容易掉下来,所以,在石像上打洞,在洞上插入木削,再用麻绳把木削缠绕,这样在麻绳上贴泥巴就可以固定了,和我们盖房是一个道理。现在佛像外层泥巴风化脱落,小窟窿就露出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