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北仑河畔一棵竹怀念京族作家潘恒济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5/11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徐治平

潘恒济是京族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我最先读到潘恒济的散文,并留下深刻印象,是他的代表作《青青的竹林》。外祖母家乡那片青青的竹林,竹林深处那几条幽深的小溪,在竹林里捉迷藏、学鸟叫、找竹笋虫、做“竹筒饭”,细细说来,新奇有趣,颇具神秘色彩。多年过去,那片青青的竹林,那个大自然的故事,一直珍藏在我心里。

潘恒济个子高挑,一米七八的样子,身板直挺,略显清瘦,但又精力充沛。说话总是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讲普通话带点京族口音,很少激昂慷慨,但又机警睿智,有一种亲切感与亲和力。

年秋,我和潘恒济去大西北采风,历时近一个月。回来后,他创作了一系列散文,《根在哪里——云冈石窟前的沉思》《历史是个迷——记西夏王陵》《伟大的凝聚力——拜谒黄帝陵》等作品,成了潘恒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我撰写《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文联出版社,年9月),觉得潘恒济散文在中国少数民族散文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于是在第十三章的《概述》中多次提到潘恒济的散文集《醉在春天》。其中有这么一段评述:“京族是一个生长在海边的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产劳动方式。潘恒济的《山美水美故乡美》即是对勤劳美丽的京族姑娘的生动刻画,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京族风情,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再后来,我主编《广西散文百年》(《民族出版社》年12月),书中亦多次提及潘恒济及其散文集《醉在春天》,此书还收录了潘恒济的《读海》一文。

有一年《防城港日报》举行“唱响防城港”征文,副刊部邀我当评委。当我读到潘恒济《和平街沧桑》一文,眼前为之一亮。感觉这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也是潘恒济散文园地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作品写的是广西边境小城东兴和平街的人文地理,沧海桑田,其中有改革开放之初的繁华兴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商客云集、街上各种各样的传统老店、经营小吃熟食的各式人物,都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作品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边城风情,又有厚重的有文化历史底蕴,最终获得此次征文一等奖。

潘恒济早年写诗,后来写散文,晚年写电影剧本。有一天,我收到年第17期《电影文学》,其中有潘恒济与人合作的一部电影剧本,题为《潮起金滩》。这是第一部反映京族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弥足珍惜。

年重阳节那天,我驾车路过东兴,沿中越边境公路北上,溯源北仑河。返程途中,又路过东兴,特意驶过民族街,在某个街口,我扭头右望,只见潘恒济那栋临街小楼还在,静悄悄的,可是主人已不在了,那个高挑、温和、热忱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了,心中不由涌出一阵悲凉。好在,他的散文选集《老东兴》最近出版,又给我带来许多慰藉。

忽又想起那北仑河畔那片竹林。沿河生长,蓬蓬勃勃,郁郁葱葱,河水清澈,竹影随波荡漾,山风吹过,竹梢摇曳,天地间飘荡着竹林特有的清香。不知怎的,看到北仑河畔那片竹林,我就会想到潘恒济;提起潘恒济,我就会想到他笔下那片青青的竹林。

我觉得潘恒济就像北仑河畔的一棵竹,正直,随和,谦逊,有节。北仑河畔竹常青,潘恒济神情文采也会长留人间。

编辑:林雪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