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曾经是一名大学教师,为了追逐理想,他辞职并来到北京。来到北京后,他以独立策展人和独立媒体人活跃在艺术圈。此后,他参与创办了渝北地区第一家民营美术馆,受邀担纲了华南地区最大艺术品博览会—“艺术广东”的执行策展人......老龄化社会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又促使他开始转向康养与文旅产业的管理与战略研究。他一直在以活跃的思考和敏锐的洞见,用力感受着这个时代的脉搏。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读诗、写诗,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年农历虎年春节前夕,本刊记者对青年学者李擎进行了专访。
记者:李擎老师您好,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走上读诗与写诗之路的?
李擎:首先感谢你对我进行专访。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我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却非常支持我读书,所以,我从小就比较喜欢读书。自上初中起,我的作文就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从上高中起,我就开始写散文了,后来又开始写诗。在本科阶段写了大量的诗,但现在看来,我对那时写的很多诗并不满意。本科毕业后,我进了一所大学当老师,再后来又辞职来到北京。来到北京后,我以策展人和媒体人的身份活跃在艺术圈。恰恰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结交了一大批天南海北的诗人朋友,比如,“中国独立诗歌奖”的发起人牧野、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公冶繁省等。通过与这些诗人朋友的交往,又加上持续的阅读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我的诗才慢慢进入到了一种所谓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觉中去。
在武汉大学考察的李擎
记者:我看您在北漂之后,以媒体人和策展人的身份推动了许多艺术事件,比如:参与创办了渝北地区第一家民营美术馆,受邀担纲了华南地区最大艺术品博览会—“艺术广东”的执行策展人,提出了“万州现象”等,您觉得您所从事的这种文旅产业管理实践与诗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李擎:我一直觉得诗是生活的影子,与生活走的越近,就越有写诗的冲动。策划展览也好,创办美术馆也好,这一方面是我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思考方式,是我观察社会、体察时代的一个角度、一种方式。文化产业管理实践与诗之间的关系,就等同于生活与诗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生活催生了诗,诗反哺了生活。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平时阅读的情况?
李擎:就诗歌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国外诗人有艾略特、保罗-策兰等,国内的诗人有海子、北岛等,都比较喜欢。除了诗歌之外,阅读就比较杂了。常言道:文字即是神灵,所以,我至今保持着读纸质书的习惯。
在云冈石窟考察的李擎
记者:我知道您这两年开始从单纯的从事文旅产业管理实践逐步转向了康养与文旅产业管理与战略研究,您自身做出这种转型的契机是什么?
李擎:最主要的契机还是源于我在文旅产业管理和当代艺术领域的长期思考与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状态,如何用文化和文旅产业的视野来重新认识和定义老龄社会,或者说,如何让文化和文旅产业在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我目前比较感兴趣和要展开研究的课题。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医院曾经给该院患者创作的作品做过一场展览,医院的走廊里做的,这个展览后来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