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放三天假期,一直在寻找去哪玩,发现了新的地方,大同
我们是全家集体出游,所以我们提前租了3天的GL8,3天的费用是元,清明是不收高速费的,所以高速费省下了,4月份去大同还不算是旅游旺季,酒店也不是很贵,住在了大同天贵国际酒店,虽然环境和早餐都不错,但是床太小了,1.5米的,对于带孩子的家庭有点伤不起,大家订房的时候要注意哈
我们7点从北京出发,下午2点才到的大同,到了大同就去吃当地比较有名的饭店哦,好多菜都没有了,确实很好吃,就是有点咸,发现他们口好重呀,我们带了2件水,全喝完了,太饿了,都没有来得及拍照,黄米凉糕非常好吃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前沿,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
云岗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阿旃陀犍陀罗佛教艺术和阿富汗的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世界三大佛教石窟艺术瑰宝;也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现存保护最完好的石窟三圣之一
悬空寺
山西恒山悬空寺山西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年之前的北魏时期,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经过不断的修缮才保留至今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翠屏峰的一处峭壁间,它就那样在半空中悬挂了上千年,却一点事都没有,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匠人们的手艺,以及传世的设计。这座寺庙是在北魏后期修建上去的,当然后来的各朝各代都有对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当年道家有一个要求就是,不闻鸡鸣犬吠之声,于是才在这半山腰上修建了悬空寺。
这座悬空寺一共有四十间殿阁,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融合了道儒佛三教的寺庙。古时候的工匠们非常巧妙地利用起力学知识,在岩石上面仅仅插了一半的飞梁,就建造出了这么一座看上去是悬空在峭壁间的寺庙。从外观上来看,这座寺庙好像是由好多非常粗壮的木头柱子在支撑,其实不然,悬空寺刚刚建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些木柱,只是后来的人们觉得悬空寺非常凶险,所以才加了这些,就是为了给游客们一个安心,其实很多木柱都是不受力的。
整座寺庙的重心其实在岩石里面,然后加上飞梁为基。这些飞梁也是当年匠人们精心挑选出来的铁杉木,而且在使用之前,都被桐油浸泡过,所以是不用担心被腐蚀掉的,而这些都是这座悬空寺能够在这里屹立上千年的保证。
另外整个悬空寺其实都位于深山中的小盆地里面,上面的石崖正好有突出的部分可以为悬空寺遮风挡雨,而下面即便是有洪水造访,也不会淹到悬空寺的位置,同时这里的大山也很好地为悬空寺挡住了一部分日晒,这些也是它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大同博物馆
我们带孩子这组去的是大同博物馆,人少,而且博物馆工作人员非常的耐心的讲解,先上豆总的游客照,不收费,但是带好身份证哈,大同博物馆的建筑非常独特,能看到一个大同的同字,大同市博物馆建筑设计通过对异形建筑空间的升腾动态进行典型刻画,将大同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吸收大同自然地貌——大同火山群、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空间演化的文化元素。整个建筑形体环绕中央大厅以螺旋形的空间结构环绕形成一个整体,而且里面隐藏着2.5亿年的历史秘密。
大同博物馆里的一层是恐龙化石区
中生代时期的大同同样是恐龙的乐园,大同恐龙生活在植被茂盛、水系发达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庞大的恐龙家族。它们中有体长20—30米的不寻常华北龙,有具备惊人防御力的天镇甲龙,还有会游泳的鸭嘴龙以及拥有锋利前爪的跃龙。
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代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元代景德镇影青瓷器。瓷枕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5.3厘米,座为长方形,瓷枕整体为富丽堂皇的宫殿造型。枕面为云形,上面刻有“卍”字锦纹,为宫殿的殿顶。宫殿四壁雕有垂花,四角璎珞下垂,地面四周有护殿栏杆。枕体四面分别堆塑着四组神话人物场面。正面为广寒宫场景,殿内嫦娥居中,殿前有一只正在捣药的玉兔,周围伴有4位侍女。背面正中坐有一官吏形象的人物,两侧分别站立两位侍卫。广寒宫瓷枕采用圆雕、高浮雕、镂空、悬塑等的方法进行表现。瓷枕结构形式对称,人物形象生动,恍若仙境,雕饰细致入微,堪称瓷枕中的精品。
文物名称:辽代琉璃棺
由棺座、棺身和棺盖组成。棺座棺身连为一体。棺身前大后小,前端有门。两侧面及后面中部堆塑缠枝牡丹纹,四周浮雕卷草纹带。棺盖呈拱形,顶面刻画交叉的菱形方格纹,方格内外刻菊花、海棠,棺盖下部堆贴卷云纹。通体施黄、绿双色釉。是完整保存下来的辽代珍品。
文物名称:北魏葡萄童子纹鎏金高足铜杯
西亚铜杯深腹束腰,杯身呈弧形,下接高足。腹壁满饰葡萄藤蔓,并浮雕攀枝收获葡萄的裸身童子,表现了欢快的丰收场面。此题材与伊朗的酒神节有关。在大同的出土,标明了北魏时期大同和西亚的交通往来。
文物名称:北魏石雕帐座
下半部为方座,四面雕缠枝忍冬纹和伎乐童子。上半为覆盆形,从中央向四周向依次调出连珠纹、莲花纹、盘龙、山峦等纹带。雕工精湛,造型细腻传神,是北魏石雕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文物名称:北魏漆屏风画
从绘画、漆工工艺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继承了我国战冈漆画和东汉漆画的优良传统,绘画风格上较之汉代绘画常见的大笔平涂单线勾勒的古拙作风已前进了一大步,采用了色彩渲染及铁线描的手法,色彩富丽,线条流利,画笔极近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漆画上的题记,也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文字点划方劲,已近楷法,上承汉隶传统,下开隋唐真书的先导,代表着书法上隶楷过渡的风格。司马金龙夫妇墓有北魏延兴四年至太和八年的确切纪年,这一组漆画是南北朝人物画的珍贵资料。
大同历史沿革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北齐天保元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余公里。天保六年()发夫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余公里。天保七年()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余公里。
公元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隋开皇元年()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公元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平利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北恒州废。贞观元年()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贞观十四年()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云州复隶河东道。
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共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赋,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10]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叛将河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统治长达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辽后晋天福二年()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天成、长青、奉义、怀仁、怀安县。蔚州,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应州,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朔州,治善阳,统善阳、武州、宁远、马邑、神武。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金辽保大二年()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皇统元年()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
保大二年()金攻打西京时“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未以来,再罹烽烬,楼阁飞为埃坌,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汉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
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奠。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置警巡院。至元二年()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八州为弘、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上都路管辖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区。顺宁府治所蔚州,领灵仙、飞狐、定安、灵丘,广灵。元改天城为天城县,隶属宣德府。后隶属兴和路。大德四年()在西京黄花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
明洪武二年()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
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洪武八年()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
洪武二十九年()置公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设巡抚。正德八年()设总制,辖13卫所,堡寨,座墩台。大同分4道,辖9路,驻军最多时达138员,战马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清顺治二年()五月,清王派恭顺候吴惟华攻大同,姜襄将驻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姜襄降而复叛。
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杀献姜襄人头的杨震威等23员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
直到顺治九年()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清末大同县辖村,城东村,城南村,城西91村,城北村。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
民国元年()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县辖5个行政区,9街村。
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地区行政区划为三种。日伪行政区划:1年9月13日上午,日本关东军侵占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隶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统辖雁北13县;年9月改为伪“晋北政厅”,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3年又改为伪“大同省公署”,隶属伪“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县划为2街、22个联合村。
国民党行政区划:1年9月至年12月为山西省每一个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第一行政区治所五台,属县十攻,在大同地区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9县。第二行政区治所岢岚,属县十三,在大同地区的有朔县,平鲁、左云、右玉4县。
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区划:东雁北:1年年底属晋东北十八县政治主任公署,年6月改为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0年2月成立第二专员公署,属县有灵丘、繁峙、广灵、浑源、应山县。归晋察冀北岳区管辖。西雁北(大同以西):1年冬属晋西北根据地,0年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1年8月属晋西北行政公署,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归晋绥边区管辖。
5年8月,大同被国民党阎锡山政府所统治,恢复事变前原县建制,仍属山西省,辖5个区,86个治村。成立卫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辖雁北各县,分第十、十一两个专署。第十区辖大同、怀仁、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第十一区辖右玉、山阴、应县、左云、平鲁、偏关6县。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7年军政分家,改为“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大同县辖4区、30街、70治村。“雁北专员公署”、“雁北城防司令部”驻在大同城内。到8年雁北13县政府流亡大同,大同城内集中了国民党行政组织机关22个、党务机关7个、特务机关11个。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改东雁北二专署为第五专署,属县有灵丘、繁峙、浑源、应县、代县、山阴、大同、阳高、怀仁。6年5月,第五专署改为冀晋区第一专署,9年2月,撤销晋绥边区,西雁北划为晋西北区,设置晋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年2月16日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年1月国务院批准大同市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
(转自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当时我们由于有小朋友,我们分两组行动,一组是去的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一日游,另一组带孩子去的是大同薄雾馆
我是在某著名旅游网站上定的当地游的团,导游是一个小伙子,据说非常不错,就是时间有点赶,而且吃饭就是和打仗一样,稀里糊涂就吃完了一个人多,全部包含,但是悬空寺的人不少哦,没有办法,节假日哪哪人都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