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前世
洛阳南郊,伊河两岸,至今仍保留着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多块题记碑刻、近80座佛塔,构成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这是世界上营造时间较长、窟龛最多、造像最多、碑刻题记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令人叹为观止。
伊河两岸,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呈现“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然门阙奇观,故称“伊阙”。
公元年,隋炀帝杨广登基称帝,他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不由大发感慨:“这不正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于是在洛阳建起东都,宫城正南门正对着伊阙。从此,伊阙亦称“龙门”。
龙门石窟,兴于北魏止于宋代,历数百年时光雕刻而成。
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用“三个最”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公元年完工的奉先寺造像卢舍那大佛,代表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峰,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君临天下。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喜欢洛阳博物馆那些色彩绚丽的唐三彩,胡人、胡马、商旅、骆驼,都让人想起万国来朝的洛阳旧事。他常常流连于龙门不同时期的各个洞窟,想要在历史的拼图中看见多民族交融会聚的盛世辉煌。
北魏王室从开窟造像,形成了划时代的艺术风格。唐代是第二个高潮。龙门石窟大规模地开窟造像,从多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多民族融合的一代雄风。
月升日落,卢舍那大佛以各种化身普度众生。
在龙门西山奉先寺中,她已结跏趺坐了多个春秋与寒暑。世事无常,白云苍狗,而断臂残损的大佛不为所动,依旧保持着谜一般的微笑,看向仿佛无尽的未来。
《人类的记忆
——中国的世界遗产》
《龙门石窟》(上)
6月20日
CCTV:00
敬请收看
来源:CCTV4《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