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出神入化的泥塑造像艺术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艺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0/21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金秋人文之旅

走过了国道,游览了秋日的川西,意犹未尽,草丛策化好线路,组织大家再秋游、国道部分路段。此路段沿线地形复杂,气候高寒,被人们视为险道畏途,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特有的宗教和少数民族风情,仍然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前往。

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

去年10月12日一大早6点48分,我们准时从襄阳出发,途经西安、咸阳、炎帝故里,青铜之乡宝鸡、陈仓(暗渡陈仓),来到有“陇上江南”之称、“得陇望蜀”之地、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故里——甘肃天水,住麦积山镇麦积人家。

记得参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时,草丛考问大家:中国四大石窟谁都到过?很多人到过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而说不出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更不用说到过了。今天经过甘肃天水,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养在深山人不识的麦积山石窟了。我们到的时候是淡季,游人很少,仿佛是我们的专场。

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丹霞地貌,经第三纪冰川切削和数百万年风雨侵蚀,整座山崖拔地而起成为一座米的孤峰,从东、南、西各个方向远眺,与农家麦垛非常相似,堪秒奇景,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麦积山石窟历史悠久,为了深入了解和走近它,专业导游的讲解为我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美女导游介绍说,中国四大石窟各有特色,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龙门、云冈以壮丽的石刻著名,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年至年),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并完整保留至今。

麦积山石窟是古代陇右地区最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特别是在中国北朝时期,由于它地处丝绸之路南线重镇秦州,又是连接古代长安、西域和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所以,麦积山以其优美的景观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到佛教徒青睐,石窟的修建使它成为了佛教文化中心。

如果麦积山只是一座藏在深山的孤峰,而没有“密如蜂房”的佛教洞窟和“凌空穿云”的栈道,恐怕不会为世人所知,更不要说其名扬海外了。

远观麦积山,层层叠叠的栈道和大大小小的佛像点缀其间,像一幅辽阔的天然壁画。可不要小看这些栈道,正是因为这些栈道才使麦积山石窟得于保存至今,我对此很好奇?

栈道原本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指古人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以行人和通车。

秦人发明的这种悬崖峭壁上修建用于交通方便的栈道技术,运用到了南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开凿上,因麦积山的山体呈倒锥形,崖面整体向外倾斜,使栈道在开凿和修建中更具风险和挑战性,这些栈道总长度多米,由下至上共有12层,栈道上下之间有栈梯相连,数千平方米的栈道在崖面上纵横交错,层层外突,形成凌空穿云、惊险异常的视觉效应和惊险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景观文化遗产,我们由下而上仰视,感到十分震感。

正是由于麦积山地处深山老林,崖面木质栈道险峻、易腐朽和受野火、战乱等自然和人为因素损毁,客观上为这些珍贵的北朝泥塑造像保存创造了条件。

有人问:据说这里曾发生过地震,这对麦积山石窟有什么影响吗?

导游说,麦积山在历史上有三次比较大的地震,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隋唐时期的两次地震给麦积山带来灾难性破坏,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个。东崖散花楼前廊部分基本坍塌,南崖彻底崩塌。不用说栈道也遭到了破坏。

听了导游的讲解,我不禁为栈道的天然缺陷(木质易腐)而使珍贵的石窟艺术得于保全而庆幸,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来到了栈道上,沿着栈道近距离的感受石窟艺术。因栈道逐渐升高,同行的杨老师有恐高症,不敢前行了,大家就一直鼓励她,让她不向下看,只看崖面上的雕塑,只要克服了自己的心理作用,就能克服恐高症。杨老师和军哥正在热恋中,大家开玩笑说,只要军哥牵着杨老师的手,有爱情的力量就能战胜恐高症。

麦积山石窟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跟随导游,我们在雕塑陈列馆中遨游。

出神入化的泥塑造像艺术,是它有别于其它三大石窟艺术的最独特的标志。麦积山石质属粗砂砾岩,无法像龙门、云冈那样精雕细琢,古代艺术家因地制异,创作出以泥塑为主的各类佛教造像,即先利用崖面岩石凿出佛像大形,再依次敷粗泥、细泥,为了确保稳固性,泥中参杂有丝麻,增加泥的韧性,最后塑成所需佛像造形,技法上称之为石胎泥塑,一般用于形体较大的造像。而较小塑像则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采用木胎泥塑、纯泥塑等多种方式,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崖面岩体、木材、苇草、麻绒等材料,以减轻塑像本身重量,延长塑像寿命,故民间有“木为骨,丝为经,泥为衣”之说。有的佛像因年代久远被毁坏,从崖面上留下的一排排残存的木桩和桩眼,可以感受到祖先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泥塑造像由于材质可塑性强,古代工匠和艺术家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佛、菩萨、弟子、飞天、力士、金刚、供养人等神态各异的造像,或肃穆安祥、或恬静含蓄、或窃窃私语、或会心含笑,无不栩栩如生、眉目传情。

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高1.05米的44窟内的塑像,为保护塑像,外面用细密的铁网罩着,我只能用脸贴着铁网向内细看,它确实太美了,人们不禁想拍下她的绝世容颜,可惜相机太大不能拍照,只能用手机的镜头拍下。我不解地问导游,用这么细密的铁网很不便人们观赏,导游解释说:这也是为了防止鸟儿的入侵而腐蚀塑像。

我在此停留时间最长,默默地凝视着宁静而美丽的容颜:眉长目秀,两眼似闭略睁,微微下视,薄唇小嘴,鼻梁高而修直,面部散发着慈悲而美丽的光辉,眉宇之间透露出深沉而睿智的灵性,两颊和嘴角略带神秘而亲切的微笑,给人以一种超尘脱俗的心灵震撼,完全可以和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相比美。据说其创作时间却比蒙娜丽莎整整早了一千年!虽是历经千年风雨的泥质塑像,却依然完好无损地倚坐在悬崖之上,以特有的东方女性微笑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堪称是人类古代泥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我不禁对这位充满着贵族气质女性产生了好奇心?她的原型到底是谁呢?她到底与麦积山石窟有何难解之因缘呢?导游告诉我说,她是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我由此动了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心思,后文再叙。

麦积山石窟自开凿以后,历代多有造像保留,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泥塑造像时代序列,犹如一座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长廊。

佛像经西域传入中国后,其神态、形象、服饰等主要特征也随着所传播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意识、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变化,其结果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造像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最初高大魁梧的体态基本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人种的真实再现,其所穿的袒右袈裟与北方草原民族右衽着装习惯一致。而6世纪初佛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其袒露臂膀的着装习惯则不为中原传统儒家文化所接受,佛也就穿起了中原士大夫贵族喜爱的“褒衣博带”式袈裟,形体也由原来的粗壮魁梧变为秀骨清像,俨然一幅中原上层士族形象。随着北魏政权汉化的进程加快,在创作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采用写实手法,使塑造出的绝大多数造像都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丝毫没有那种浓烈、威严的宗教之气,这也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和民族化的过程。

而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佛教造像又会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造像风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历史进程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绚丽多彩的壁画艺术。虽然敦煌莫高窟以壁画艺术见长,而麦积山保存的中国北朝时期最为完整的佛教经变和本生故事壁画,画面构图严谨、主题突出、技法娴熟、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色彩艳丽,其艺术成就远高于现存的同时期佛教绘画作品,即使敦煌莫高窟在同时期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规模和成就。

跟随导游,我们来到了散花楼观看绘画。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薄肉塑”飞天形象和车马行人图。

敦煌莫高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让世人惊艳。飞天是佛教八部护法神之一,专司乐舞,最早为古印度婆罗门佛的群神之一,后来演变成为佛教八部护法中的乐神,负责散香、散花和各种乐器的演奏,传说中的她们身穿香衣,有地母之香,故而汉文佛典中有时也译为“寻香主”、“香神”或“香阴”,在佛教壁画中的主要作用是娱佛,他们在佛教中地位相对较低,经常以陪衬和烘托佛、菩萨的形式出现。飞天形象传入中国后也有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印度早期佛教壁画中的天女神态安祥,动感不强烈。我国古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巧妙借用凌空飞舞的飘带、衣裙、流云、鲜花等与飞天结合在一起,增加画面动感,反衬出飞天自由翱翔的体姿。

麦积山散花楼北周时期的“薄肉塑”飞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又融入浅浮塑技法,使整幅画面更具立体感,飞天虽是一种模制造像,但其头部却采用人工雕塑技法,制好后再插入事先翻制好的躯体上,因而神态各异,体姿优美,成为一类别具风韵的艺术品。如窟代表作,头部不是平面,而是雕塑的,形象逼真,表情细腻,肢体、服饰等层次分明,流畅舒展,是南北朝时期“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最高艺术境界的真实再现,在麦积山现存雕塑飞天也是独树一帜,堪称外来飞天艺术中国化的典范之作。

七十余米高的七佛阁过道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特别是那匹缓步前进的红马,不论是体形动态和神韵都绘制得维纱维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一边观看体验,确实像导游说的有看4G电影的感觉。这说明我国古代画师已掌握了透视原理及高超的技艺,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适当考虑到人在仰视中的错觉关系,每当人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来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动势。

站在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见到了难得一见的“麦积烟雨”,曾有诗云:“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只见远山、林海,烟云缭绕,如诗如画,若隐若现,我们仿佛置身仙境之中,此刻真想有花来散,来映衬散花楼之意境。难怪有人将它比作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最完美的一处石窟呢!

据说散花楼是麦积山规模最大、耗工最多的窟龛,也是我们能登上的石窟最高处,向下俯视,有目弦之感,确实难为了恐高的人。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据说西魏时泥塑和石塑并举,石雕造像只能使用人抬肩扛等最原始的运输方式,运送到指定窟龛之中,其所耗费的人工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站在散花楼上,想着杜甫为麦积山所作的“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诗作,想向着他在陇右三个多月的生活磨难,真是悲愤出诗人呀!在此使诗人改变了诗风,由早期充满豪情壮志的浪漫主义色彩转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