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豆瓣评分91,美国名校指定的中国艺术史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0/21

1.人人都需要审美力

在网上有人提问,就X年而言,国人的审美出于什么水平?

有答主转载的答案,看上去最初让人捧腹大笑、接着哭笑不得,最后阵阵惋惜。

一座又一座的千年佛像被修复成,喜羊羊灰太狼似的卡通人物,直接抹杀了中国艺术的美感。

有关部门看到此情此景,吓得马上叫停修缮佛像。

许多人说: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这句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失去审美能力,人生真会对生命许多美好的瞬间、精致的风物,擦肩而过。

审美不是给美女帅哥的颜值打分。世间千姿百态,也不是简单的美丑、高低、长短...二元对立。

审美是人类在理性与感情、以主观视觉感知、认识、评判客体的特殊形式。审美不掺杂太多的功利成分,确实主客体联结的重要形式。

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打比方、没有审美能力,唐诗宋词不过是机械地堆砌的辞藻,读者没有能力从表面的文字感知背后的意象意境。没有审美能力,有关村民只能想当然地按图索骥,用彩笔画出心中的佛像,就像把断臂的维纳斯修复好,却毁灭了维纳斯。

木心坦言:无审美力者必无趣。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2.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艺术与文化》

很欣赏木心的文字,跟没有审美力的人唠嗑少些许点乐趣。但美盲真是绝症吗?审美是可以后天的学习补救。对普罗大众来说,学习艺术文化史也许是最好的途径。

杜朴、文以诚两位老外教授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给非艺术类学生好好补了一课。《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指定艺术读本。本次修订版本,配上多副彩图,图文并茂地讲述七千年中华艺术文化史,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身为中国人,我们可以这部巨著鉴赏中华艺术,弥补在美术课打瞌睡错过的遗憾。除此之外,我们更可以,可借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取长补短,拿来主义地形成个人的文化审美。

《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两位作者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中,杜朴是早期中国(宋代之前)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艺术史荣休教授。文以诚是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领域权威学者、著名的中国画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主任。

中国艺术之博大流长,要两位学术泰斗人物双龙合璧,才能撑起一部经典的中国文艺通史。

3.西来的佛教文化

承接佛像修复的迷惑,沿着带问题看书的思路,翻开《中国艺术与文化》,发现第五章的佛教时代分裂阶段,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每章的序言都对所介绍的朝代,以一二千字的笔墨作出简介。

所谓的分裂阶段是指东覆亡后的魏晋南北朝。旧的社会秩序取向瓦解,儒家思想无法治理世道人心。这个时期充主导社会文化的是佛教及其僧团。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悉达多出家修行,经过几年的曲折,最终在一颗菩提树开悟,他以释迦牟尼佛的身份在印度,不分贵贱地为大众传播解脱痛苦的救赎之道。释迦摩尼在世时,信徒并没有雕塑佛像。在佛陀去世后三四百年后,在希腊特色的健陀罗艺术以及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交替影响下,佛教信徒开始造像礼佛。

来自西天的佛教,传入中土已经是东汉明帝年间。期间在社会并没有掀起太大的影响力。到分裂时代,佛教才正式大规模输入,影响到中国的艺术、文化甚至政治。

书本提到佛教传播的社会群体和实践机制,有几个名词非常耳目一新。

一种叫士绅佛教(EliteBuddhism),按照单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社会精英的佛教、知识分子的佛教。他们负责佛教的输入(Importation),一般掏出真金白银去资助高僧大德翻译佛经,雕塑佛像、建造佛塔寺院。

一种叫布道佛教(EvangelicalBuddhism),负责佛教的输出,一般是信奉佛教的僧人。他们负责社会传播佛教的教义,扩大僧团的规模。

其中布道佛教还分支出族群佛教(EthnicBuddhism),指那些来自西域绿洲、印度、克什米尔的僧人,他们是异乡人心怀坚定的信念,进入了陌生的中原,传播佛教教义,普度众生。最初的佛教团体是由外国人组成。安世高、鸠摩罗什、菩提达摩就是属于族群佛教的份子。

4.西方的莲花在东方绽放

在公元4-5世纪,新疆东部到渭河流域的河西走廊被称为凉州,那里是佛教的文化中心,后来是大唐的胡人聚居地。在凉州城外数里之遥的岩壁,存在着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窟——炳灵寺石窟。石窟中的佛像眉毛、眼睛、鼻梁、眼睛、转折分明,有着浓烈的异域色彩。与北印度的佛像范本非常接近,几乎上可以说是从一个模子直接复制而来的。

百年之后拓跋鲜卑一统中国北方,佛教继续蓬勃发展。皇帝妃嫔大臣都充当士绅佛教的一份子,王府宅邸变成寺院、尼姑庵。北魏朝廷开凿另一座著名的石窟,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始于年,在此之前北朝经历了一场狂风扫叶的灭佛运动。但新的皇帝即位后,不久即以造像的举动,忏悔、偿还魏武帝灭佛的恶报。来自凉州的僧人昙曜被任命为沙门统,负责监督云冈石窟这项历史宏大的工程。云冈石窟被美国著名佛教艺术学者,形容为《华严经》的佛国。

现在云冈石窟最著名的石窟,是第20窟露天大座。它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丰碑。整个20窟外部本来是封闭,但外部峭壁倒塌后,庄严的佛像暴露在日月星空之下,人们得以在远方遥望大佛。大佛旁侧的佛像大小比例相差悬殊,体现出佛像也有等级秩序的差异,这可以证实造像已本土化影响,等级秩序在之后的佛教造像继续出现。

真实的佛陀究竟长啥样无人知晓了,人们只能从佛经文字里发挥想象力。人类的想象力毕竟有极限,云冈石窟佛像,外貌更类似塞北的鲜卑人,面部丰满、眼线修长、耳垂硕大...佛像身上穿着的服饰,则是继承了以往凉州的佛像特点。

云冈石窟的建造在北魏引起很大的反响,书中称为涟漪效应,各地竞相模仿。北魏在5世纪末的孝文帝汉化改革,决定迁都洛阳。洛阳是东周、东汉的首都、汉文化名城。北魏贵族使用汉族姓氏、行汉人宫廷礼、工作生活讲汉语...他们一如之前地对佛教表达虔诚的信念,佛像艺术也出现汉化的迹象。

洛阳之南、伊水之畔,一座伟大的艺术杰作,在千万的工匠精雕细琢下,浮现在世人眼前。在云冈石窟掀起的涟漪之后,诞生的龙门石窟,它是成为皇家资助的工程,是北魏宣武帝为父皇、太后而建的。北魏时期最华丽的是宾阳中洞,占地平方米,高10米。释迦牟尼佛像高6.5米。石窟的释迦牟尼佛,内穿夹衣,博带及膝,衣摆错落有致,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佛像服饰已经逐渐突破西域特色,形成中原的风格。

5.佛教艺术文化在隋唐的登峰造极

紧接着翻开第六章的新隋唐帝国,发现有关佛教艺术主题还在继续。佛教艺术经过南北朝的酝酿,到隋唐之际迈向鼎盛。我熟知有唐三藏玄奘西游取经,六祖慧能开创禅宗都是发生在唐代。

大唐帝国接过了开凿龙门石窟的接力棒,一项比以往更辉煌的工程又在日日夜夜地进行中。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身坐八角宝莲座,以高浮雕的形式凿出,仅仅把石灰石的移走就得花庞大的人力物力。

大佛的外貌宽厚饱满、眼睑半垂、双目深陷,耳垂可以紧贴遮掩侧脸。面部容貌没有明显的男女特征,整体趋于中性,传闻工匠是依照武则天的外貌而雕塑。一代女皇帝入感业寺为尼,即使费煞心思登基后,她依然是虔诚的佛教徒,大力资助传播佛教。

卢舍那大佛背后的石壁有清晰可见的檐线,用来表现佛菩萨的日轮光焰。大佛两侧是菩萨和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再两侧是护法天王。站在卢舍那大佛脚下,可以想象,被一众佛菩萨环绕的空间包裹,仿佛置身佛国,聆听佛陀的教诲,耳边传来佛音天籁,内心除了震撼、感动,再无其他杂念。

看完《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两章佛教艺术,原来是美盲的我,经过知识武装大脑,我对佛像萌生出属于个人的审美观。那些毁容式修缮佛像的人,如果看过这本书,甚至花时间了解中国艺术,他们可能的还原还不至于登上热搜。这部分内容,不过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几十页纸。

《庄子》有一则寓言。秋天时分,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神欣喜自得,认为天下一切曼妙之物都聚集手中。河神顺着水流来到北海边,一眼望去是无垠的大海。河神收起嘚瑟的脸色,他对着海神惭愧道:我听了很多故事道理,便认为天下唯我最聪明,今天我亲眼目睹浩淼博大的海水,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假如我继续自以为是,便一定被其他人耻笑了。

小知不及大知。同理,佛教艺术文化只是中国艺术文化,这座宏伟大殿的一隅。不读《中国艺术与文化》,不知中国艺术之美妙,文化之博大。陶瓷、建筑、书画、雕塑...各大川在时间之轮转动下,汇入无边无际的大海。面对这遍大海,应该保持谦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