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其气魄的雄伟,题材的丰富在我国的众多石窟造像中堪称第一。在年12月,云冈石窟被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评委会认为,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艺术,尤其是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现存的主要洞窟有45个,有大小不一的石窟造像多座,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位于第二十窟的主像云冈露天大佛,这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性建筑,他高13.7米。体态丰盈、两耳垂肩、嘴角微微上翘,庄严中也带着慈祥。
在云冈石窟还有一个看点就是佛像背后的岩壁上有很多彩色的石像,它们有的以飞天的造型向世人展示着阴柔之美,伎乐天盘旋在周围,众多的飞天造型也衬托了大佛的尊贵。
云冈石窟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最为著名的便是早期由昙耀法师主持修造的五所佛像。
很多人来到云冈石窟,看到这里的石窟造像都会好奇,为什么这些佛像如此高大,这其实和北魏初期灭佛有关,北魏太武帝灭佛,但是的佛造像一度被禁止,后来北魏的文成帝拓跋濬复兴佛法,佛教徒怕雕刻的佛像再一次被毁,于是便把佛像造的非常高大,这样佛像就可以久存不坏,再加上人们在高大的佛像下礼佛,会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佛产生敬仰的心理。
在云冈石窟我们会看到这些石窟以及佛像上遍布孔洞,这一种时候在石窟佛像后的方形孔,一种是佛像身上密密麻麻的小孔,很多人就会疑问,这些小孔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两种孔有它们不同的功能,方形孔是支撑木制窑檐的孔洞,当时在石窟外修建有木制窟檐,这样可以保护佛像,不受到风雨的侵蚀。在修建窟檐的时候需要将木架插入石壁之中,用来固定梁架,但随着木制梁架的损毁,就在石壁上留下了或方形或圆形的孔洞了。
佛像身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孔,主要是在清朝时期,对云冈石窟的佛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泥塑翻新和维修,在修补佛像时,采用了传统的做法,现在佛像上打孔,然后在嵌入木栓,再在木栓上缠麻,然后涂泥和彩绘,这些小孔也就是工匠将木栓打入佛像就下来的痕迹。
云冈石窟中很多佛像也被长久的风蚀,从而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样子,时光也抹去了众多工匠们的印记,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匠师的名字,但他们所留下的艺术杰作却将永久流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