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这种通过人工雕凿在整座山体上的很特殊的宗教建筑形式,其最初起源是在公元前12世纪时的印度。
中国的佛教石窟,始于两晋时期的我国西北,今新疆天山南麓地区。
南北朝时,佛教石窟迅速通过河西走廊(今甘肃一带)逐渐发展到北魏拓跋氏政权所控制的山西高原之上。在此之前,一般的佛寺建筑,早在东汉时发展到了山西境内(如洪洞广胜寺即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所以南北朝时,佛寺建筑在山西境内已经十分繁盛,为佛教石窟在山西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窟艺术的物质依托是山地。山西多山,世人皆知。山西山地中千百年来存在过的佛教造景习俗,几乎使整个山西山地达到一种无山不佛、无山不窟的程度。
比如,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神龙镇羊平山顶的羊头山石窟,除了云冈石窟之外,山西又一处世上罕有的石窟,规模众大,历史悠久,堪称石窟艺术中的经典。
羊头山石窟,其所在的羊头山海拔米,因山巅巨石酷似羊头而得名。山巅伏卧石羊高2米,宽2米,长近3米,羊头向东南,羊身上驮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龛,内置有一佛二菩萨。
据记载,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并改名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现存石刻造像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窑洞平面多为方形,还有千佛碑一通,多修建于魏至唐朝。山巅山腰还雕有6座石塔,也为唐朝时建造,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如今的石窟规划中,可参观的景点主要分为八个石窟,每一窟都有自己的特色。
相比于云冈石窟,羊头山石窟的不同是散落分开,各窟的大小、规模及造像各不相同。但因为后期保护不当,石窟保存现状很不理想,很多佛像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害。
高平是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地方。羊头山一带留下了炎帝神农氏创造原始文化的遗址与遗迹,在这里诞生了传统厚重的炎帝文化。
如今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初具规模,被云冈石窟盖过光芒的羊头山石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