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用一首《踏莎行》词,说尽了文化苦旅的豪情壮志。
典籍方凋,书声已老,文辞愈挤心愈小。未颓幼岁越山动,卸官独自寻唐道。云冈云收,雁门雁叫,千年足迹湮荒草。我言苦旅岂私怜,且听八骏犹呼啸。
典籍方凋,书声已老,文辞愈挤心愈小。这句话是说,余秋雨对古典文化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余秋雨最早也是研究派,用八年时间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在业内颇有名气,但不为大众所知。
余秋雨觉得,老写这些没意思。写来写去,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处处透着一个小字。他要的是大而化之的文化研究,不能越研究越小。就像有的老教授,用三十年时间考证一本名著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丫鬟的来龙去脉,以为毕生的学术成就。这种考证,毫无意义。
未颓幼岁越山动,卸官独自寻唐道。这两句有两个典故。余秋雨十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去外公家去了,晚上还没回来,他独自一人翻过两座山去找,一路上风号兽吼,还遇到两个住在破庙里的乞丐。这事影响了他一生的做事方式,便是要有一腔孤勇,“虽千万人,吾往矣。”于是他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迈出了文化苦旅的步伐。
云冈云收,雁门雁叫,千年足迹湮荒草。云冈就是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五世纪建造的,主题是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从域外同行的千姿百态中得了气,世界各大文化融合在云冈。余秋雨在云冈石窟一个石碑上题了八个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雁门就是雁门关,余秋雨对雁门关没写什么文章,他的第一站是玉门关。写了《阳关雪》《莫高窟》《道士塔》三篇。词中之所以写雁门关,可能是为了让雁门雁叫和云冈云收呼应,增添词中的荒凉感,悲壮感和孤独感。
大家想想这个意象: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匆匆行走在羊肠古道上,西风凛冽,身边连瘦马骞驴都没有一匹。当他站在雁门关上,极目远眺,落日熔金,头上一只孤雁飞过,发出一声声悲凄的呼叫。
我言苦旅岂私怜,且听八骏犹呼啸。最后一句豪气陡生。虽然孤身苦旅很辛苦,很悲壮,值得给自己加戏,但是余秋雨没往自我感动的路子上走。他超脱了倾诉儿女情长的小情怀,走向了阐述千年文化的大格局。
八骏,就是李世民骑过的八匹骏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说,唐朝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这么一个可以说上千言万语的盛世开拓者,在坟墓上只用六匹他骑过的战马浮雕来默默地概括自己的全部生平,再也不讲别的什么话。
那就让我们也好奇地来认识一下它们:第一匹叫飒露紫,是征战王世充时的坐骑;第二匹叫拳毛□,所谓□就是一种黑嘴的黄马,是征战刘黑闼时的坐骑;第三匹叫青骓,所谓骓就是青白颜色相间的马,是征战窦建德时的坐骑;第四匹是什伐赤,是征战王世充和窦建德时的坐骑;第五匹是特勒骠,所谓骠就是白点子的黄马,是征战宋金刚时的坐骑;最后一匹叫白蹄乌,是征战薛仁果时的坐骑。
唐代气韵,由此可见一斑。
之所以写了六骏,皆因另外两骏被人偷走了。
余秋雨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激发了一波又一波年轻人生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江山如此多娇,见多了大山大河的人,眼界就会开阔,志向就会远大,胸怀就会宽广,为人处世就会谦和。不会因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不会因一时成事而得意忘形。人生如青山层峦叠嶂,如海浪起起落落,世事亦如此。
余秋雨说,我写的文化散文,不在立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
文化界不少人的成绩,可以用很多语言来介绍;但余秋雨先生则是特例中的特例,完全不用介绍,几乎全国所有读者都知道他,喜欢他。——张贤亮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上的建树气势恢宏,让人回肠荡气。他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样的人在佛教看来,已经属于“当代菩萨”之列。——星云大师
这套余秋雨文集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老子通释/中国文化课/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周易简释余秋雨精选月销量70¥8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26.html